新闻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调剂通知

Date: 1679535180000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目前有少量硕士生名额接收调剂。申请校内调剂的考生初试成绩须达到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应的学校基本分数线要求。接收调剂专业的相关要求如下:

 

一、调剂学科及研究方向:

 

院系

方式

类别

一级学科

研究方向

报考专业要求

调剂参加复试人数

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

全日制

学术学位

生物学

0710

 

 

 

071009细胞生物学

一志愿报考学校生物学0710一级学科

8

0710Z1生物信息学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基础医学

1001

100103病原生物学

一志愿报考学校10医学门类专业

4

1001Z1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100102免疫学

 

 

二、调剂基本原则:调剂考生除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外,初试成绩须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的学校复试分数线基本要求,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

 

三、调剂申请:有调剂意向的考生请于324下午2:00327日上午10:00登录校内调剂申请系统(列表内选择“校内调剂申请系统”,并注册、登录系统),查看并进行调剂申请。

http://grs.zju.edu.cn/ssszs/nocontrol/student_login/student_login.htm

 

调剂复试名单确定:根据接收专业(其中调剂医学门类专业“10”的考生,考试科目为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或药学综合的优先)按总分从高到低确定调剂考生复试名单。总分相同时,按照英语、专业科目、政治科目分数的顺序从高到低确定调剂复试名单。如总分和单科均相同,一起进入复试。

 

五、调剂复试名单将于327日上午12:00前公布。复试拟安排在329日进行,请各位参加调剂复试的同学关注学院复试工作安排通知,按时参加。

 

咨询方式:茅老师,电话:0571-87572821 E-mailyuchenmao@intl.zju.edu.cn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2023年323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Date: 1679476083673

根据《浙江大学关于做好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2023年我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原则,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为核心,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经学院院务会审议通过,2023年我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工作方案如下:

  

一、组织与领导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录取工作,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柯越海、叶治国

副组长:陈晓

成员:陈迪刘琬璐、张倩婷、周婕

纪检和申诉受理联系人:王小召电话:0571-87572813, Email: xiaozhaowang@intl.zju.edu.cn

招生咨询联系人:茅雨晨 电话:0571-87572821Email: yuchenmao@intl.zju.edu.cn

通讯地址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浙江省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邮编:314400

 

 

二、复试

复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将坚持科学选拔、全面考察、突出重点,特别是创新能力、科研潜质和综合能力,并深入考察考生的专业兴趣和素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客观评价原则选拔学生。

 

1.复试分数线

分数线要求同《浙江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的基本要求》规定的基本要求。有少量名额接收调剂,调剂办法另行公布。 

根据学校政策,满足以下情况视同上线:若单科低1分,总分相应高20分及以上;单科低2分,总分高25分及以上;以此类推,单科每低1分,总分相应再提高5分。但单科不得低于基本要求5分以上且不得低于报考专业国家A类线单科基本要求,且仅限1门单科。适用该政策上线的考生,总分相应扣减后(扣减20分、25分,依次类推)计算各项排名。 

退役大学生计划复试分数线与学校公布的分数线相同。

 

 

2.硕士招生学科与名额数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本轮共招收11名硕士,学科分布如下表。录取的学生将全程在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位于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学习和生活。(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http://zje.intl.zju.edu.cn/en)

 

招生学科和名额数如下:

院系

方式

类别

一级学科

研究方向

统考计划名额

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

全日制

学术学位

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按一级学科生物学招录共7名

生物信息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基础医学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按一级学科基础医学招录共4名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注:上表不含退役大学生计划名额。

 

3.复试流程

考生一志愿或调剂→参加复试→产生复试成绩→产生综合成绩→形成综合排名→确定拟录取名单→双向选择导师

 

4.复试考核办法

 

复试方式及复试地点:

专业

复试方式

复试地点

生物学

英语听力测试

3月29日 8:00-8:35

专业面试

3月29日 9:00开始

所有考生于3月29日7:30在浙江大学海宁校区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2A)ZJE大楼A203候考,请各位考生带好证件和资格审核材料。

基础医学

英语听力测试

3月29日 8:00-8:35

专业面试

3月29日 13:00开始

 

学院将专业英语口语水平评估纳入面试环节,英语口语测试时间每生不得少于总面试时间的1/4。每位考生需准备5页英文PPT进行5分钟的全英文陈述(内容包括个人简介和科研背景介绍等)和一页全英文简历,PPT和全英文简历请于28日上午8:00 前发至邮箱yuchenmao@intl.zju.edu.cn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专业面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观察和表达能力、综合素质三部分。

 

各学科在考察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时,全面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等方面的情况;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时,除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外,注意考察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

 

复试成绩总分为100分,英语听力测试占复试总成绩的10%、专业外语(包括口语)占30%。专业面试占复试总成绩的60%

 

5.资格审查

 

复试前所有考生须提交以下资格审查材料原件的扫描件:有效身份证正反面、准考证;应届生提交中国学信网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和学生证;往届生须提交学历证书原件。网报时学历校验未通过的考生还须提交学历认证报告。

 

 

三、综合成绩构成录取

 

我学院根据复试录取方案,综合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初试和复试成绩、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综合成绩构成:综合成绩=(初试成绩总分/5)*60%+复试成绩*40%

 

录取:一志愿优先,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考生,综合成绩并列时以复试成绩进行排序;综合成绩及复试成绩均并列时,以初试的总成绩、业务课1成绩、业务课2成绩、英语成绩为优先级进行排序。

 

复试不合格者(低于60分)不予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四、体检

 

所有被本院拟录取的考生在复试结束后自行去当地二甲及以上医院体检并将体检报告于415日前寄到:浙江省海宁海洲东路718号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A110行政办公室,邮编:314400,联系电话:0571-87572821。体检不合格不予录取。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文件执行。如有特殊情况考生须及时与报考学院(系)联系。

 

、调档政审

 

各专业复试后拟录取的考生经学院研究生办审核无误,上报学校研究生院统一公示无异议后,拟录取学生将收到学院寄出的快递,其中包含《调档函》和《政治审查表》,应届毕业生将《调档政审函》交回原就读本科院校,往届生交回原档案单位填好后寄回。否则不予发放录取通知书。(具体日期另行通知)

 

六、注意事项
1. 
乘车路线:https://coc.intl.zju.edu.cn/zh-hans/public-transport

2. 地图:http://zje.zju.edu.cn/zje/life_at_zje/getting_around

3. 考生复试时的住宿请自行安排。
4. 
地址:浙江省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

 

备注:

根据国家和学校政策,自2014级起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收学费8000/年。

2023年ZJE研究生复试名单.pdf



“ACT”系列讲座之“我来说I-Talk”企业实习经验分享会

Date: 1679389720053

3月17日18:30,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ACT”系列讲座之“企业实习经验分享会”在ZJE大楼A203多功能厅举行。本次分享会邀请到了19级本科生Koh Yi Wen(许仪文)、陈璟楷和20级本科生李英祺同学,以线上直播和线下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本科阶段的企业实习经验。

 图片 1.jpg

三位同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分享了自身丰富的实习经历,为希望参与实习实践的同学们提供了申请和面试等方面的建议。此外,三位学长学姐也详细介绍了自己充实而忙碌的实习生活以及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帮助想参与实习的同学们了解真实的实习生活。

 图片 2.jpg

三位学长学姐也就在场的同学们所提出的面试准备和实习生活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解答,分享会现场气氛轻松活跃,在场的同学们都收到了很大的启发。

 图片 3.jpg

相信本次分享会为对企业实习感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实习生活的渠道,也为同学们更好地探索职业兴趣提供了机会,希望同学们都能抓住眼前机遇,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ZJE学生工作团队老师、本科生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分享会。



我院欧阳宏伟团队发文单细胞水平解析人体脂肪组织“衰老源”

Date: 1679288777821

       脂肪组织遍布全身,具有能量储存、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内分泌调节等多重功能,在机体稳态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和其他组织器官相同,衰老会导致脂肪组织功能障碍,使其功能失调,从而增加老年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然而,脂肪组织细胞构成复杂,且各类细胞对衰老的响应方式尚不清晰,该领域知识的缺乏阻碍了衰老型脂肪组织功能障碍临床干预措施的开发。

       针对这一现状,我院欧阳宏伟课题组于2023年3月15日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了题为“High-resolution aging niche of human adipose tissues”的研究论文,在细胞亚群及亚群互作水平揭示了人体脂肪组织对衰老的响应模式。研究发现脂肪组织的衰老伴随巨噬细胞逐渐取代脂肪祖细胞在组织内的互作主导地位,且该过程促使功能正常的脂肪祖细胞向PLAU+促炎型失功能表型转变。

      本研究首先收集年轻和年老个体来源的皮下脂肪临床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亚群鉴定及占比分析发现一群以PLAU为标志物的脂肪祖细胞亚群数量在衰老个体中显著增多,差异基因及GO分析提示该亚群呈现促炎及失功能特性,基因过表达及敲降实验也证明了PLAU参与调控脂肪祖细胞的功能和衰老(图1)。

欧阳1.png

 图1:衰老个体脂肪组织中PLAU+脂肪祖细胞的发现及其功能验证

      继而本研究采用两种算法共同分析脂肪组织衰老过程中细胞亚群间互作变化,结果显示衰老伴随整体细胞间互作水平的降低,但促炎型巨噬细胞亚群和其他细胞亚群的互作在老年机体脂肪组织中仍保持较高水平。其中iTALK算法分析结果表明脂肪组织衰老过程伴随细胞间互作主导亚群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从年轻组织中脂肪祖细胞调控免疫细胞转变为年老组织中促炎型巨噬细胞调控脂肪祖细胞(图2)。该结果提示巨噬细胞在脂肪组织的衰老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欧阳2.png

图2:脂肪组织衰老过程中细胞亚群互作分析

      最后,本研究先后采用诱导衰老巨噬细胞-脂肪祖细胞条件培养体系及流式分选衰老巨噬细胞-脂肪祖细胞共培养体系验证了促炎型巨噬细胞的存在导致正常脂肪祖细胞向炎性失功能型PLAU+脂肪祖细胞转变(图3)。

欧阳3.png

图3:衰老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促进年轻脂肪祖细胞向促炎失功能表型转变

      综上,本研究首次揭示了人体皮下脂肪组织衰老过程中的细胞异质性动态变化过程及细胞亚群互作变化规律,发现了衰老过程中脂肪组织细胞互作主导亚群向促炎型巨噬细胞的转变以及炎性失功能型PLAU+脂肪祖细胞的堆积。本研究丰富了人体脂肪组织衰老机制新知识,提示促炎型巨噬细胞及PLAU+脂肪祖细胞有望成为预防衰老型脂肪组织功能障碍的潜在干预靶点。


      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博士后周雯艳、林俊鑫,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谢岩博士,通讯作者为欧阳宏伟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T2121004, 31830029)的支持,以及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中心技术平台的技术援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3-01315-9


课题组介绍

About lab

欧阳宏伟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干细胞与骨、软骨、肌腱组织的高清解析及再生研究,突破了骨软骨组织自愈能力低下的难题,发明了“骨软骨原位修复与再生技术”,建立和实践了组织工程要素的三条临床转化途径,即自体细胞/因子浓集治疗技术、支架材料器械产品和细胞材料复合移植技术。

课题组网页:http://person.zju.edu.cn/en/ouyanghongwei

招聘主观能动性强的博后


周雯艳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2020年12月加入ZJE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欧阳宏伟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间充质干细胞命运解析与调控。


林俊鑫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2020年7月加入ZJE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刘琬璐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RNA结合蛋白在原始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爱浙谭IZJEer Talk”座谈会第十二期顺利举行

Date: 1678955107746

       3月15日晚,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爱浙谭iZJEer Talk”第十二期主题座谈会在学院党员活动室成功举行。本期座谈会邀请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寿惠霞老师与本研学生共话成长规划与价值追求。

 图片 1.jpg

       寿惠霞教授首先以《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为题,从她的成长、留学与科研工作历程等方面介绍了自己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中如何抓住机会,不断提升自己。与会学生就升学目标、出国交流、文化差异等提出了疑问,寿惠霞教授也热情地给予了指导并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地探讨。

 图片 2.jpg

       “爱浙谭iZJEer Talk”是学院创建的品牌沟通栏目,旨在加强师生沟通,解答师生困惑,助力师生成长。本次座谈会由叶治国副院长主持,学院二十余位本研学生代表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与交流。

 

学生感悟:

    寿老师用自己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她用甘特图鼓励我们将升学和人生各个阶段与时间线联系起来,让我体会到了就算身在大学也要一切提前规划、严格执行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在升学方面,寿老师分享了做规划的具体实践形式,将升学分为绩点、语言与科研经历这三个模块。寿老师还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回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分享了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异和国际交流的意义,用具体学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升学看的不只是学校的排名,更应该关注导师的科研能力和方向,也鼓励我们身在中国只要肯勤奋总会有无数的机会等着我们去把握。除此之外,寿老师还亲切地和我们分享家庭生活的感悟,鼓励我们与父母多交流,珍惜与爱护自己的父母。(22级本科生,贺梓航)

 

    在现在比较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一直在追求以更短的时间去完成一些事情,所以时间成本对于我们格外重要,但是寿老师却幽默地分享了她自己少年时候“起了个大早”,青年时候“赶了个晚集”的经历,告诉我们时间不是阻碍我们追求人生目标的拦路虎,只要下定决心并制定计划,脚踏实地去完成,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除了目标和决心,寿老师还强调了抓住机会和直面挑战的重要性,身边的“机会”很重要,但也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准备,只有打铁自身硬,才能更好地抓住机会和应对挑战。(21级硕士生,童玲玲)



我院徐素宏课题组和浙大生研院马为锐课题组合作研发单分子RNA成像新技术MASS在eLife发表

Date: 1678412400000

       近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徐素宏课题组和浙江大学生研院马为锐课题组合作在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Enhanced Single RNA Imaging Reveals Dynamic Gene Expression in Live Animal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信号放大增强型单分子mRNA成像新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揭示了线虫表皮特异基因快速感应细胞膜损伤启动mRNA实时转录的时空动态过程。

      生物体快速感应损伤并启动修复的能力对于生存至关重要,这是生物体保护自身的基础。2021年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人类对于外界的感知并不仅限于此。生物体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损伤的危险,皮肤损伤启动修复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但是皮肤对于外界的损伤的感应是如何产生的还不清楚。之前徐素宏课题组发现钙信号和线粒体活性氧等不依赖转录的快速感应损伤新模式。近日徐素宏课题组联合马为锐课题组的研发mRNA单分子成像新技术实时观察转录依赖的损伤快速感应损伤过程。

      过去MS2-MCP系统被视为活体单分子RNA成像技术中的金标准,并得到广泛使用。MS2系统成像基于MCP蛋白与MS2序列的发夹结构的紧密结合通过将多个重复的MS2序列插入到目标RNA中,即可招募多个与MCP融合的荧光蛋白,实现单个RNA分子的可视化。MS2系统对内源性mRNA成像需要将24个串联重复的MS2序列(1300nt)敲入基因组特定位置。由于24xMS2长度长,且为重复序列,定点敲入基因组效率低。为了减少MS2重复数量同时实现更高的RNA成像质量,该研究将MS2与Suntag蛋白质信号放大系统相结合,开发了标记单分子RNA的新技术,命名为MASS(MS2-based signal Amplification with Suntag System)。MASS对单分子mRNA的成像原理基于插入mRNA 3′UTR中的8xMS2重复序列、融合有串联Suntag的MCP蛋白和识别Suntag的scFV-sfGFP的信号级联放大。该系统实现了高时间分辨率的活细胞及活体动物内源RNA成像。与经典的24xMS2系统相比,该研究使用了8xMS2,提高了基因组序列靶向插入的效率;同时Suntag招募了更多的荧光蛋白分子,显著放大了单分子RNA的标记信号。

      本研究利用线虫模型验证了MASS在活体动物中具有标记mRNA并实时观察其动态转录和运动的能力。通过已有的单线虫损伤RNA-seq数据以及qPCR验证,筛选出两个表皮损伤后表达快速上调的基因:C42D4.3和mai-1。本研究构建了C42D4.3与mai-1 的3′UTR区域8xMS2敲入线虫,同时通过组织特异性启动子col-19将MCP-24xSuntag和scFv-sfGFP元件在8xMS2敲入线虫的表皮细胞表达。损伤前野生型(WT)线虫和C42D4.3-8xMS2敲入线虫中几乎没有GFP亮斑;通过激光或针刺损伤线虫表皮,MASS标记的内源C42D4.3和mai-1的mRNA迅速表达,形成大量的点状GFP信号,说明MASS能检测内源mRNA的表达。此外GFP亮斑在损伤后1分钟即出现在损伤区域周围,说明激光损伤能快速激活内源C42D4.3 mRNA表达。随后,GFP亮斑的产生逐渐从损伤区域附近向远端扩展,提示损伤产生的效应因子逐渐扩散并激活基因表达。上述研究表明MASS可用来追踪活体动物中RNA的动态过程以及为动物模型研究RNA转录、迁移等诸多其他科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动物水平内源性单分子mRNA感应损伤的时序动态研究带来突破。

图片 xsh.png

xsh.jpg

      浙江大学马为锐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胡雨岑,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徐素宏课题组博士后许静秀和双博士研究生高尔罄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马为锐和徐素宏为共同通讯作者。参加该研究的还有马为锐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范学渊、叶柄成和博士后魏杰丽。该工作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生研院启动基金、杭州市创新团队、浙大青年科研创新专项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82178


课题组介绍

About lab

徐素宏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聚焦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应激,伤口修复及再生的分子动态调控机制,细胞器感知应激损伤的内源性快速动态变化机理等。团队希望有更多热爱基础科学研究、对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组学和组织损伤修复和与再生感兴趣的学生、博士后加入。

课题组网页:

https://person.zju.edu.cn/suhongxu


许静秀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导师为徐素宏教授,其研究领域为细胞膜损伤感应和损伤修复,博士后阶段继续探究内源性修复蛋白感知细胞膜损伤的分子机制。






学院获批浙江省“十四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Date: 1678081008893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公布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浙江大学共有7个中心获批,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国际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榜上有名。此次入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对ZJE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阶段性成绩肯定,ZJE也将以此为契机,强化“课堂教学-实验训练-科技创新-转化实践”四环教育链条,进一步夯实本科实验教学基础并凝练国际化特色,为浙江乃至全国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提供示范。

WechatIMG2691.png

ZJE国际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

      ZJE国际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22年,拥有实验面积2000余平方米,设备总价值500余万,支持开展分子生物学、解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类型的教学实验。中心致力于服务人才培养,实验教学(Practical)融合爱丁堡大学实验室管理与授课模式,实现与本科课堂授课(Lecture)、小班化讨论(Tutorial)的衔接和配合,是ZJE高质量本科生成长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开放共享能力,依托教学中心孵化创新创业团队、承接生物医学竞赛等活动。

batch_2022-09-12 165327.jpeg

batch_IMG_8359.jpeg

batch_图像-20210713-050313-833ce2f2.jpeg

batch_图像-20221207-013450-32ec16b9.jpeg

      未来,中心将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各分中心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夯实实验教学质量,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在2023年建设成为以本科实验教学为特色的国际生物医学示范基地。



ZJE保研好友记之“枢敷佳洗毓中心”

Date: 1678065961174

       刘宗毓、王枢和杨延佳是ZJE 2023届生物医学专业本科生,三人从大二起便成了要好的朋友,还为这个温馨的集体取名“枢敷佳洗毓中心”,在充满挑战的成长之路上他们互相支持,彼此见证,让我们看到了ZJEers交叉进化的能力以及对热爱之事的无限追求。今年,三人分别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北京协和医院。

微信图片_20230105151608.jpg

我们的“枢敷佳洗毓中心”

      大二开学的一个清晨,刘宗毓、王枢和杨延佳在书院门口小石头路上的相遇,成了他们之间奇妙缘分的开始。投机的聊天让三人逐渐熟络了起来,彼时的他们正面临着适应ZJE独特教学模式的挑战,三人开始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杨延佳认为:“初高中填鸭式教育的简单思维在ZJE不复存在,在这里获得知识需要自己沉下心来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十分考验个人的自制力”。为了更好地学习,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三连坐”,ICA辩论会,peer-review等学习活动,团队学习的模式使每个人受益匪浅,“我一个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但我们建立起的共同学习计划,推动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习节奏。伙伴们的督促让我慢慢改掉了拖延的毛病,养成了提前规划的好习惯”,刘宗毓说。在生活方面,三人有麦当劳骑车行,饭后散步打卡,甄嬛传剧情研讨,董小姐奶茶派对,良渚一日行等活动为忙碌生活添加些许调味剂。三人积极向上的个性,吸引着许多同学向他们靠近,陷入焦虑的同学跟他们相处后也会觉得放松了不少。三位同学打趣地说:“‘枢敷佳洗毓中心’是一个集学习,娱乐,美食,八卦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微信图片_20230105162429.jpg


我眼中的“我们” 

     “跟彼此的相遇让我有种‘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王枢说道,“在遇到他们之前,薄弱的生化基础和陌生的全英文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让我十分沮丧,我的生活经常陷入无能为力的失控状态,正是遇到了宗毓和延佳,让彼时充满无力感的自己重新振作了起来。”“枢敷佳洗毓中心”对刘宗毓和杨延佳来说,也是港湾般的存在。在刘宗毓心里,三人不仅是学习上的伙伴,更是真正的好朋友。即使遇到了挫折,但知道有两个人坚定地站在身后给予支持,就会变得很安心。杨佳延则把他们三人比作“勤而不卷,乐而不靡的快乐团体”,在ZJE2019级中,这个快乐团体甚至享有“世外桃源”“反卷中心”的美誉。但在他们心里,这并不代表“不努力”,而是他们在想问题的时候,不会加入太多现实和功利的因素,他们认为,若是无关利益的单纯热爱,怎么做都不过分。如今,三位同学即将奔赴不同学府继续深造,我们相信,在彼此的的祝福中,他们都将在今后的科研和生活中披荆斩棘,收获幸福的人生。


杨延佳 推免至北京协和医院

      ZJE让我很早便开始思考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特质。“Scientists are those who trying to prove that their hypotheses are wrong. ”这是大一IBMS课上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意识到科研或许并不是很神秘的东西,而是人类在实践中改变自己认知的途径,这让我第一次有了做科研的想法,并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具备成为一个科研人的素质。如今我仍然走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毕业在即,希望我和我的好朋友们一切顺利,前程似锦!愿枢敷佳洗毓中心毕业后仍热度不减!

640-13.jpeg


王枢 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

      在ZJE这些年,我知道了学习是一件需要贯彻一生的事情,需要我们用持续的热情和忠诚去对待它,心里没有执念才不会因为过分用力而消耗掉热情,没有杂念才能专注于做好事情本身。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温和地上进,踏踏实实地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急于求成会让人手忙脚乱,也会让人沉溺在一时的得失,流水无声地努力之后,水到渠成会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希望“棕鱼”(刘宗毓)和“佳佳”(杨延佳)都能遇到心仪的科研导师,做自己喜欢的课题,实验顺利,多产数据,在神经和免疫领域有所成就。

640-14.jpeg


刘宗毓 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

      我即将在中科院神经所读博,希望通过全职参与科研,明确自己是否真正的喜欢科研。如果还想继续做科研,我想出国,亲身体验一下国外的科研和生活是怎么样的,也算是我的一个梦想。我和我的两位好朋友因为理念,价值观的彼此认可而联结在一起,我们这两年多分享的喜悦,陪伴和奋斗的时光将成为大学最难忘的记忆。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也即将各自踏上下一阶段的征途。我想说不管以后因为发展原因地理距离如何改变,我相信我们心之间的距离仍紧密联结,这种情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希望我们以后仍可以是彼此的后盾。

640-15.jpeg


从钱塘潮到波士顿湾,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Date: 1677719873008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独处的时光往往充盈着思绪的留香,在炎热的夏夜,在微凉的深秋,结束了一日的忙碌后,程宇琛总是只身来到校区游泳馆,享受在水中或疾或徐,或舒展或紧凑的游动,更享受潜入寂寥水下独处给她带来的无限遐思。她曾在朋友圈写到:“阻止去运动的其实不是水温,而是一颗恐惧的心。”仿佛她置身的不是一方泳池,而是令她向往的蔚蓝色大海。


个人简介

640-8.jpeg

程宇琛在哈佛大学医学院


程宇琛 2018级 生物信息专业

·毕业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曾获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预录取信,现于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本科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一等奖奖学金等荣誉。

·曾担任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团委实践部部长,ZJE院刊《爱浙人》主编等职务。担任校区社会实践团队队长并获得校级优秀团队、优秀论文、优秀个人等荣誉。

·本科期间曾轮转多个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在EBBS会议发表一作海报并参与多篇文章工作。


丙申初春的一个梦

       程宇琛来自一个“生医药学融合”的家庭,初中时在父母和老师的耳濡目染下,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期,一次偶然的机遇,程宇琛通过报纸了解到了ZJE,一颗梦想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种子悄悄埋进了她的心底。那是程宇琛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感到热泪盈眶的热爱,阡陌交错突然横在面前,那么多选择却又无从选择,无从知道尽头是什么,但她明白错过了眼前,或许一生再无缘邂逅。于是程宇琛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去ZJE,她说:“只为不留遗憾,于是我努力,我来了。”

         新生欢迎仪式上在签名板上留下的七彩手印,宣告着每一位ZJEer走上了这条奇幻且漫长的科研路。程宇琛以生物信息学专业第一的高考成绩开始了她的本科之旅,她怀揣着科研的梦想,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也曾在求知的道路上遇到困难,陷入彷徨与失落之中。大一刚接触编程的时候,程宇琛完全迷失在了软件操作和代码编写之中,她经常一个人回到寝室偷偷落泪,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生信,但平静后又会默默打开电脑重新去理解知识。在经历了无数挫折之后,程宇琛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编程能力有了实质性地飞跃。

640-9.jpeg

        四年间,ZJE的老师们给程宇琛留下了温暖的回忆,在第一次接触神经生物学课程时她曾遇到一些疑惑,于是通过邮件向老师请教,没想到老师迅速回复了邮件并提出了面谈的邀请。那是她第一次和学长学姐口中的计算神经科学 “大神”Dr. Gedi Luksys一对一交流,Gedi耐心地解答了她的问题,消除了她对神经科学的陌生疏离感。在Gedi的引导下,她对神经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全心投入到神经科学的科研之中。在ZJE,还有很多像Gedi一样的老师,给程宇琛提供了学业和精神的指引,使她坚信要在科学研究、回馈反哺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历经磨砺的洗礼,程宇琛感到自己越挫越勇,在未来面对大风大浪之时,有了更多安之若素的稳重与宁静。

        学习和科研,都是ZJE研究型本科生养成的必修课。程宇琛在本科期间轮转过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和中科院神经所的多个实验室,或是干实验的代码或是湿实验的调剂,或是庖丁解牛的深究或是浅尝辄止的了解,都对她有着莫大的帮助。程宇琛痴迷于实验室的文化浸染,实验室里活泼又不失严谨与思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教学相长的交互体验,总能给予她惊喜与满足。在Mikael Bjorklund教授课题组是程宇琛实习时间最长的实验室,从大一跟随教授和研究生学习的科研小白,到能炉火纯青独立开展研究课题、带教新人的学姐,她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在ZJE,本科生不会只在实验室扫地洗瓶子,他们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包容和独立自由科研的机会。”毕业半载有余,每每回想起在本科实验室工作的日夜,程宇琛都觉得温暖如归。

640-10.jpeg

程宇琛在Mikael Bjorklund老师课题组



浙里的每份际遇

        “文理通融,文体兼长”是老师同学对程宇琛素来的印象。她常常出现在校区游泳馆,频率极高的泳池打卡让她卸下负重,褪去一日铅华,整理思绪,重新游向下一个彼岸。除了长期坚持游泳,程宇琛还特别喜欢用文字和思考装点自己的生活,为学院的刊物、各媒体平台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稿件,因为对优秀学长学姐的仰慕,她早早地加入了ZJE院刊组织“爱浙人”,历经新闻组组长后任职主编,带领着第五届“爱浙人”团队不断成长,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宣传作品,实现了新一刊《爱浙人》的撰写与定稿。“爱浙人对我来说,是一种独特的归属感,一方可供自由施展才华的天地和一个可以聆听任何故事的温暖的港湾。在这里我收获了一群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程宇琛希望“爱浙人”团队的学弟学妹们好好呵护这个独属于ZJEers的舞台,让它记录下一代又一代“爱浙人”们的成长与回忆。或许在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年龄各异的大家,散布在天涯海角,但依然可以因为“爱浙人”,这个共同的美好回忆而被连结在一起。

640-11.jpeg

程宇琛(左后一)与“爱浙人”团队的合影

爱浙人2-side.jpg

院刊《爱浙人》封面



道阻且长,静待花开

 

       谈到自己的未来,程宇琛在踌躇中充满了希望,她一方面在哈佛大学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一方面又惊叹于自己总是能不断调解,屡战屡胜。在哈佛大学,程宇琛有很多机会同自己仰慕的科研大师接触,在与这些闪闪发光前辈的交流中,程宇琛看到了他们每个人对自己研究领域坚定不移的情怀,这让她也充满了前进力量,决心为了自己的热爱继续奋斗。四年前的一个阑阑深夜,程宇琛思考着自己做出的选择,思绪涟涟,执笔写下这样一句话:“成功与挫折,相聚与孤独,欢畅与泪水在这里交织。终究是因为热爱,所以太在乎。”

       沿着钱塘江的水流,从杭高到浙大,如今顺着钱塘江入海,在哈佛她开启了全新的冒险,游进了遥远大洋彼岸的波士顿海湾,一如既往地向着她认定的航标前行着。正如作家余华所说的“眼前的海水还只是沙黄的颜色……,我依然要向着大海一直游下去,直到游进那个蔚蓝色的梦”。相信丙申初春那个炽热的梦,已在程宇琛的心底生根发芽。

640-12.jpeg


Power On! ZJEer的“绿色”能量

Date: 1677464430770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有一群人

不仅是各自专业上的佼佼者

更是珍视自然环境的环保先锋

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

吸引了更多同学关注我们的校园环境

为建设低碳绿色校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这个团队里不乏ZJEers的身影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ZJEers跟国际校区的小伙伴在做些什么吧


↓打开ZJE官方公众号观看

Power On! ZJEer的“绿色”能量


ECO Club 社长

ZJE21级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

林展翌 

我对自然与环保方面十分感兴趣,也想为地球的环保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所以毫不犹豫地加入了ECO Club。我们除了常规的环保活动(比如堆肥),也在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产出了校园植物名录和鸟类手册。ECO Club现有积极成员40余名(包括数名国际生),大家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学到知识。我们相信生物调查不仅可以让国际校区师生更加了解校区的生态情况,也可以激发师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环保的热心。希望ECO Club在未来可以继续做大家观察自然、保护自然的快乐园地,成为校区内自然爱好者与环保爱好者的心灵港湾。


出镜(按出镜顺序):

高级讲师Mary Hays, ZJUI

林展翌, 2021级生物信息学专业,ZJE

魏博文, 2022级生物医学专业,ZJE

白雨, 2021级生物医学专业,ZJE

薛艺林,2021级机械工程专业,ZJUI

孙煜皓, 2022级生物医学专业,ZJE

徐川, 2021级生物医学专业,ZJE

赵炳康, 2022级生物信息学专业,ZJE

导演&摄像 

Ervins Gorelovs

管理学院PIEGL项目2019届毕业生



ECO-Club 

ECO-Club成立于2021年,是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的环保社团,也是海宁校区推进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绿色生活的学生团体。除了环保之外,ECO-Club还关注身边的鱼虫草木,旨在通过观察自然获得对于自然的热爱之心、敬畏之情,为自然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两年来,开展了环保堆肥、低碳骑行等绿色活动,组织了校园植物和鸟类普查,为校区师生打开了一扇认识身边动植物的窗口。

640-7.jpeg


国际校区生物调查项目

国际校区生物调查项目于2021年成立,是在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内进行的生物物种分布与多样性调查的项目。目前有植物与鸟类调查模块。在植物调查中,观察者通过生命观察小程序(biotracks),以随手拍的方式记录校园内植物的位置与照片,鉴定后形成植物名录与分布地图。鸟类调查则是以观察和相机拍照的方式记录校园中多种多样的鸟类物种。项目旨在通过师生一起行动,构建校区生物物种分布网络、查明校区物种丰度;同时引领师生走入自然、观察自然、热爱自然,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浙大到爱大,跨越9000公里我还在母校的怀抱

Date: 1677219422223

 祝浩维是ZJE2022届国际本科生,一个阳光的马来西亚大男孩,他热爱音乐,3岁开始学习钢琴,高中因弹得一手好琴成为了学校的音乐助教;他富有爱心,积极参与了许多难民小孩的救助工作;他平和从容,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在同学们心里,祝浩维有着很强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索欲,十分注重学习和生活上的平衡,他既潜心于科学研究,又热爱着音乐、运动、旅行和美食。高中毕业时,祝浩维在马来西亚HELP International School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收到了7所顶尖大学的预录取信,最终他坚定地选择了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作为浙江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双学位本科毕业生,前不久祝浩维参加了在爱丁堡大学麦克尤恩大厅(McEwan Hall)的本科毕业典礼,这再次唤起了他作为一名ZJEer的自豪感,他说:“我还会回到这里,来领取我的博士毕业证书。”

640.jpeg

2018年ZJE迎新晚会祝浩维进行钢琴演奏

 Chook Hou Wei祝浩维 

 2018级国际生 生物医学专业 

曾获2个全额奖学金博士预录取信,最终选择在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攻读博士学位。

曾获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全额新生奖学金、学院学业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等荣誉。

连续两年担任学术家庭(Academic Family)组长。

曾获伦敦三一学院钢琴业余最高级证书。

与课题组成员合作在Microbiology Resource Announcements上发表文章。

在ZJE收获了一辈子的挚友


      2018年,祝浩维带着全额新生奖学金来到ZJE,刚到中国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因此在面对学业压力的同时,祝浩维还不得不面去对语言、饮食和其它生活方式差异带来的困扰。但祝浩维天生的亲和力让他很快拥有了极好的人缘,入学不久便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大家为了让他快速适应中国的生活,带他尝试腰花面、腊八粥,教他用微信表情包、说中国网络语,为他解释中国的民间故事,在他没法来中国期间给他分享课堂笔记……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故事并不惊天动地,但它们就像一颗颗闪耀着光芒的星星,汇聚在一起点亮了祝浩维的天空:“我很感谢同学们的耐心,他们都在尽力帮我融入当地文化,这些美好回忆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2022年,祝浩维在爱丁堡大学冬季毕业典礼上终于与在英国深造的老同学相见,共同为本科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随着大部分22届ZJEers开启了海外深造的新征程,祝浩维圣诞假期还久违地见到了从美国飞来英国的本科同学,“三年不见,当我再见到他们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我们就像大一大二在ZJE相处时一般,有太多可以说的话了,一切似乎都没有因为距离和时间而发生改变”,祝浩维说。 

212.jpeg

2019年祝浩维(右二)在浙江大学国际校区

12312.png

2022年12月祝浩维(右一)与ZJE同学在伦敦


Balance in everything

       大一暑假,祝浩维便加入了实验室,从一开始的“湿实验”到后面的“干实验”,让他对病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后来确定博士研究方向及申请博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ZJE,祝浩维永远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生活理念,他认为“物极必反,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学习和生活上找到平衡。”对祝浩维来说,劳逸结合很重要,因此他每周一定会留一天完全放松自己,让自己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学习上,祝浩维也有自己的秘诀,他总是早早写完essay,然后连着两三天完全不去想它。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再读这篇essay的时候,我便可以用一个“全新的眼光”去理解它,从而把它完善得更好。”在祝浩维看来,要达到自己的平衡状态,最重要的就是自律,要有坚定的信念去守住自己的“底线”。而他的底线是“没有紧急的事情,非工作时间便不会打开电脑工作”。他希望自己能集中精力,在工作时间认真把工作做完,其它时间则专注于生活其它方面。祝浩维说:“以最有效的方式把工作做好,那肯定也有时间好好休息,好好去玩。”

121234.jpeg

祝浩维在实验室


以主动改变应对改变

      2020年初,疫情爆发,好不容易适应了在ZJE学习生活的祝浩维,却不得不面开始对疫情带来的更大挑战。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疫情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困住了他的脚步:“疫情带给了我很多挑战,我需要独立地学习,只能以线上的形式和老师同学交流,还没办法回到实验室做“湿实验”,这对学习体验的影响很大。”疫情呼啸而来似乎就要堵住祝浩维原本前进的道路,在这个紧急关头,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勇敢地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康庄大道。作为生物医学专业学生的他决定把自己的关注点从“湿实验”转向“干实验”,开始做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彼时对代码一窍不通的祝浩维,通过网络自学了R语言和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后来,在刘琬璐老师实验室进行的“对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单细胞RNA的测序分析”,让他第一次真正获得了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体验。接着,在Sebastian Leptihn老师实验室,他进行了“关于噬菌体遗传学生物信息分析”,并成功地在生物信息学领域期刊发表了文章。2021年暑假,他还在爱丁堡大学Richard Sloan实验室从事了“HIV感染细胞单细胞RNA测序分析”。在祝浩维心里,这些经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对目前的博士项目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对祝浩维来说,疫情给了他很多遗憾,尤其是超过三年没法见到在中国的老师和同学。但是,他认为自己也因此提高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了更多宝贵的和在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23423.jpeg

祝浩维在线上与ZJE同学连线


继续书写与爱丁堡的故事

      目前,祝浩维已经在爱丁堡大学医学和兽医学院的罗斯林研究所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这个曾经诞生了“多利羊”的世界顶级研究所,将帮助他专注于动物科学及其在人类医学中的应用。在爱丁堡大学,祝浩维对人的多元性印象深刻,他的同学中,有喜欢布料的、有喜欢做咖啡的,他们在研究之余都会把自己的爱好做到极致,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让祝浩维很受鼓舞。而祝浩维自己,也在坚持弹自己热爱的钢琴,慢慢地,他还开始享受在爱丁堡散步,他说:“爱丁堡非常漂亮,可能一不小心就走进了有400年历史的古堡。” 祝浩维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勇敢一点,利用国际校区多元的环境,多与国际友人交流,从不同视角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他觉得这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正是在ZJE的经历让祝浩维更善于拥抱不同的文化。未来,祝浩维将继续了解爱丁堡,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这不,最近他开始跳起了苏格兰舞蹈Ceilidh!我们也期待着这个马来西亚男孩继续书写与爱丁堡大学的缘分,在那里实现自己从小到大的理想:减轻病毒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历程中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23423423.jpeg

2022年祝浩维在爱丁堡大学参加本科毕业典礼




我院周民研究员课题组发表合作研究成果

Date: 1675643400000

       细菌性感染病,如细菌性肺炎和化脓性肝脓肿,在历史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常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下降,使细菌感染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除了细菌个体突变产生的耐药机制外,耐药性也是细菌的一种社会行为。当细菌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名为群体感应(QS)的细菌通讯网络被激活。细菌释放QS信号分子来调节毒力和细胞外聚合物质(EPS)的组成,以增强自身的侵袭力,抵抗免疫系统的清除。分泌的EPS将有活力的细菌紧紧包裹,使抗生素难以穿透并杀死细菌,这也是耐药性的重要来源。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QS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之间有密切关联。QS调控下细菌增殖进而形成的生物膜使内部活菌更容易暴露在亚致死浓度下,从而形成新的耐药机制。因此,抑制QS和生物膜形成是防治细菌感染的重要部分。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抗感染药物来解决这一难题。


      宿主防御肽(HDPs)是补充和加强现有细菌感染疗法的最有前景的药物之一,因为它们具有广谱抗菌能力和较低的耐药性诱发风险。作为小分子药物,同时得益于自氨基酸骨架带来的两亲性,HDPs可以作用于循环系统治疗体内组织脏器感染。尽管有这些优点,HDPs的临床应用仍然受到其较低的稳定性和高昂制备成本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些局限性并找到有转化潜力的抗菌剂,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了HDP模拟物。


      近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周民研究员团队和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宿主防御肽模拟物,相比于天然抗菌肽具有更好的体内稳定性、更高的抗菌活性和更低的制备成本。相关成果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合作推出的第一个科学伙伴期刊Research(首年IF=11.036)期刊上发表题为“Host Defense Peptide Mimicking β-Peptide Polymer Acting as a Dual-Modal Antibacterial Agent by Interfering Quorum Sensing and Killing Individual Bacteria Simultaneously”的研究论文。该模拟肽通过群体感应干扰和细菌膜破坏双重作用起到抗菌效果,经过验证对绿脓杆菌引起的肺炎和大肠杆菌引起的肝炎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临床转化前景。

      该抗菌剂为新型HDP模拟物20:80-Bu:DM,其中非天然β-氨基酸被用于构建肽支架,帮助该抗菌模拟物抵御蛋白酶的分解作用,同时能够通过膜靶向的抗菌作用快速地裂解细菌单体。而对于生物膜这种更为常见的细菌群体生长模式,同时也是传统抗菌药物要面临的更严峻的挑战,该药物能渗透并杀死其内部的活菌。此外,该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QS具有抑制作用,能减少其毒力因子的分泌,降低其致病性。在小鼠绿脓杆菌肺炎模型中,该药物双模式的抗菌效果得到了有效验证,器官中的活菌被清除,体内生物膜的形成被抑制。而对于大肠杆菌引起的肝脓肿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模拟肽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586f6149e78a8936f2aea300e66a8597.jpg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博士生郦婉琳和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肖希勉,周民研究员和刘润辉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王凯教授的大力支持。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research.0051




我院周民研究员课题组发表综述

Date: 1675306800000

       纳米颗粒(NPs)可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策略实现在实体肿瘤中的靶向积累和药物递送,从而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减轻全身的不良反应。尽管许多NPs的抗肿瘤效果在临床前研究中得到了证实,NPs靶向肿瘤的递送效率仍然受到体内生理屏障、肿瘤微环境以及肿瘤异质性等多方面的阻碍。为消除NPs递送过程中的障碍,一些研究采用光热、超声等物理方法对肿瘤进行预处理,改善NPs的肿瘤递送效率。NPs与传统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放射治疗(放疗)的组合应用由来已久,但在大多数研究中,NPs被用于负载具有放疗增敏作用的成分,增强放疗对肿瘤的杀伤作用。近年来的部分研究显示,放疗预处理有可能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改善NPs的肿瘤递送效率,为放疗与NPs的组合应用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640-8.png

      近日,围绕这一主题,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周民研究员课题组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上发表综述Radiation-assisted strategies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to improve the nanoparticle delivery to tumor。该综述系统介绍了放疗预处理改善NPs递送效率的研究证据,总结了与肿瘤微环境改变相关的机制,并提出了该领域内目前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放疗不仅能有效地限制肿瘤生长,还能引起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如增加肿瘤血管通透性(Vascular permeability)、降低间质液压力(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IFP)、诱导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浸润等(图C)。部分研究认为,这些变化可能帮助增强了NPs的肿瘤递送效率,也有研究认为,这种递送增强效应与放疗剂量、NPs的类型/大小等因素有关。尽管目前的研究数量有限,研究之间的条件设置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有的证据仍提示,放疗预处理导致的肿瘤微环境变化,可能是增强NPs肿瘤递送的关键机制,值得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该文进一步提出,鉴于放疗可导致一系列细胞和分子层面的变化,例如上调PD-L1、MMP、VEGF等分子的表达,因此,主动靶向这类分子的NPs也有可能在放疗预处理后增加瘤内积累,这为主动靶向NPs的肿瘤递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640-9.png

 图A-B.NPs肿瘤递送在全身(A)与肿瘤微环境(B)中面临的阻碍[1]。图C.放疗预处理增强NPs肿瘤递送效率的可能机制

      放疗与NPs都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两者的结合可能取得“1+1>2”的效果,一方面,具有放疗增敏作用的NPs可增强放疗的肿瘤杀伤效果,而另一方面,基于该综述中涉及的研究证据,放疗(预处理)有望进一步提高NPs靶向肿瘤的递送效率。因此,在NPs和放疗之间建立一种双向促进的组合是很有可能的。
      浙江大学博士生张东晓与博士生何健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ZJE周民研究员为该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与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M. Overchuk, G. Zheng, Overcoming Obstacle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cent Advancements in Nanoparticle Delivery for Cancer Theranostics, Biomaterials, 156 (2018) 217-237.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ddr.2022.114642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关于2023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初审结果公示

Date: 1674875458822

各位考生: 

根据《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评审专家小组组织开展了材料评审工作,现公示学院2023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的初审结果(见下表,也可登录浙江大学博士报名系统查看),公示期至2023年2月3日。

 

招生批次

报名号

姓名

第一批

YB2023710001

冯璐

第一批

YB2023710007

张雅君

第一批

YB2023710014

欧俊含

第一批

YB2023710012

陈晓萍

第一批

YB2023710002

瞿源

第一批

YB2023710015

费思伟

第一批

YB2023710003

卢棚德

第一批

YB2023710006

陈颜玥

第一批

YB2023710004

赵朋

第一批

YB2023710013

全家正

第一批

YB2023710010

李珂颖

 

考生若对初审结果有异议,请于2023年2月3日17:00前联系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联系电话:0571-87572821,邮箱:zje_postgrad_apply@intl.zju.edu.cn)。

初审通过者方可参加复试,复试由专业笔试和面试组成,具体请关注学院后续相关通知。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2023年1月28日




我院方兆元研究员合作研究成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

Date: 1673757300000

       2023年1月11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及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方兆元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的季红斌研究员、陈洛南研究员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题为Oxidative stress-triggered Wnt signaling perturbation characterizes the tipping point of lung adeno-to-squamous transdifferentiation的合作研究成果。该工作系统研究了肺腺鳞癌转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调控机制,揭示了转分化临界现象和调控模型。

文章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227-0


       肺癌是一类发病率高、异质性强的恶性肿瘤,常见的亚型有:肺腺癌(40%)、肺鳞癌(25-30%)、小细胞肺癌(10-15%)、大细胞肺癌(10%)等。对肺腺癌来说,目前有RTK通路的靶向抑制药物可供选择,虽然这些药物能够在短期内杀伤肿瘤细胞,但是长期来看面临着耐药的难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肺腺癌的一种耐药途径是转分化为肺鳞癌,从而失去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作肺腺鳞癌转分化。深入研究转分化的机制,将有助于改善靶向治疗耐药的问题。


      前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肺腺癌转分化和LKB1基因失活有关。在Kras;Lkb1(KL)小鼠肺癌模型中,肺腺癌可以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过度积累产生的压力下向肺鳞癌转分化。为了探究具体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对KL小鼠模型进行了不同时间节点的重复采样和转录组测序。通过动态网络标志物DNB(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分析,发现第7周附近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转分化临界点,在该临界点前后Wnt通路存在着明显的下调。该下调作用可能是上游的ROS积累后,经由FOXO3A等因子介导的。使用Ctnnb1条件激活和敲除的KL转基因小鼠模型,证实了Wnt途径是转分化的关键调控机制。特别是,在临界点之前而不是之后的Wnt途径激活,能够有效抑制转分化,证实了转分化在临界点后的不可逆性和临界点前干预的重要性。通过对小鼠和人肿瘤的比较转录组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腺癌和鳞癌的谱系特异性转录因子形成一个类似“阴阳”互斥的双稳系统或网络,促成该转分化临界过程。有趣的是,Wnt途径的失活优先抑制肺腺癌谱系转录调控网络,从而破坏肺腺癌的稳态,向鳞癌谱系转变。肺癌谱系因子NKX2-1的过表达显著抑制了这一转变过程。此外,研究人员也在肺腺鳞癌临床样本中观察到了Wnt通路与转分化之间的负相关性。由此,研究人员基于DNB分析确定了转分化的临界点,发现了其关键因子和谱系因子的互动网络,揭示了肺腺鳞癌转分化的动态分子网络机制模型(图1)。

图片 1.png

 图1 肺腺鳞癌转分化的“阴阳”双稳调控模型


      综上所述,该研究工作通过DNB临界理论与动物模型和临床样本相结合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加深了对肺腺鳞癌转分化调控的动态机制的认识,为将来的靶向耐药干预和“未病”预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基础研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基金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的季红斌研究员、陈洛南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ZJE方兆元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韩向琨、陈玥清为共同第一作者。

课题组介绍

About lab

方兆元课题组长期从事癌症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临床应用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癌症多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肺癌转分化、转移和进化等);生物信息学算法研究(大数据整合、基因组进化等);疾病标志物、新药筛选等应用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


课题组网页:https://person.zju.edu.cn/fangzy

诚聘博后




我院柯越海教授课题组发文揭示拟素化修饰调控肿瘤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Date: 1673656200000

        2023年1月10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柯越海教授题组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SHP2 deneddylation mediates tumor immunosuppression in colon cancer via the CD47/SIRPα axis”。该研究揭示了一种由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拟素化介导的结肠癌免疫逃逸机制,即拟素化通过影响磷酸酶SHP2的活性从而在肿瘤浸润巨噬细胞中激活CD47/SIRPα axis促进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上证明了蛋白质去磷酸化及其与其它修饰的互作在免疫逃逸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同时基于现有免疫疗法联合靶向抑制SHP2重塑肿瘤微环境实现了对免疫治疗耐受的结肠癌的治疗。


       作为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要塑造者,巨噬细胞通过吞噬肿瘤细胞对免疫监视做出了巨大贡献。巨噬细胞响应促吞噬信号和抗吞噬信号平衡吞噬作用,而肿瘤细胞依赖于对抗吞噬信号分子的表达与继承以逃避免疫监视。目前,通过识别和靶向肿瘤中的吞噬免疫检查点来动员巨噬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已经成为开发肿瘤免疫疗法的新策略。新近临床试验已证明联合靶向CD47/SIRPα 吞噬检查点可以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功效从而提高肿瘤治疗收益。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配体CD47识别并结合髓系抑制性受体SIRPα,通过阻断巨噬细胞伪足形成从而解构吞噬突触。因此探究CD47/SIRPα下游调控细胞骨架重排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开发肿瘤靶向疗法。


       本研究通过临床数据的分析发现,受CD47/SIRPα信号轴调控肿瘤浸润巨噬细胞的是MSS(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维持免疫抑制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生信分析层面,单细胞RNA测序数据显示:相对其它类型癌症而言,结直肠癌存在特异的SIRPαhi肿瘤浸润髓系细胞,并且这些细胞具有更高的拟素化分子转录水平。质谱流式数据显示阻断CD47/SIRPα信号轴后,结直肠癌浸润巨噬细胞群中底物拟素化修饰谱的变化依赖于去拟素化酶SENP8。MSS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浸润巨噬细胞显示出SENP8和免疫抑制的高相关性。

44924c3410e3212ccba919bac2b5206a.jpg

 图1 Neddylation修饰和结直肠癌巨噬细胞免疫逃逸存在显著相关性

      质谱数据进一步表明,酪氨酸磷酸酶 SHP2可以发生拟素化修饰,并且SHP2的拟素化在CD47结合并识别巨噬细胞SIRPα后显著减弱。作为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SHP2依赖其自身构象变化行使酶活。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结合生化实验证明,SHP2在K358和K364位点发生拟素化来维持其构象变化的稳态。活化的SHP2扰乱巨噬细胞吞噬杯处粘着斑相关蛋白的磷酸化稳态,并导致β2整合素失活,细胞骨架重塑,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作用。通过富集拟素化失活SHP2可以增加体内和体外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SHP2抑制剂也增敏了免疫治疗对皮下移植瘤和肿瘤转移的疗效。

89f165b6433df45b677a3e96d62b97b5.jpg

图2 磷酸酶SHP2 拟素化调控结直肠癌巨噬细胞免疫逃逸“Don’t eat me” 的作用机制


  目前CodeBreaK 100/101 试验 (NCT04185883) 正在评估KRAS G12C 突变抑制剂和联合SHP2抑制剂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效用。此研究提供了有关结直肠癌治疗耐药性的详细信息以及潜在的解决方案。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李仪青和博士生周慧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ZJE柯越海教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雪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特别感谢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孙毅教授、赵永超教授对本研究的支持和帮助,本研究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课题组介绍

About lab

柯越海教授课题组研究领域:肺损伤与组织修复、基因突变与心肺等多脏器表型组、区域免疫及炎癌微环境调控。

课题组网页:

https://person.zju.edu.cn/yke#0



诚邀全球青年英才依托ZJE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

Date: 1673400900000

关于 ZJE

01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位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无与伦比的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是浙江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联合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和研究机构。学院旨在依托两校教学科研优势,汇集国际一流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培养生物医学领域优秀人才,获评2020年度浙江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截至2022年12月30日,学院共设有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2个双学位本科专业,7个单、双学位研究生项目。在校本科生488人,在校研究生185人。

       学院建有10000平方科研大楼,教学实验室基础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及实验动物中心建设等累计投入超过4000万元,为科研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公共技术平台由流式平台、成像平台、组织形态学平台、生化平台、生信平台等组成,每个分平台由理论精通的研究员指导,由技术熟练的管理员管理维护设备。实验动物中心为SPF级小鼠饲养及实验用房净化工程,中心总建筑面积1492平米,设计饲养总量约为8000笼,设置实验区、生物净化区、保种区、饲养区等区域。

       学院所在的浙江省海宁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地带,距上海100公里,城际铁路30分钟可达杭州。学院致力于生命和健康科学前沿基础创新型研究,诚邀全球青年英才依托学院申报2023年国家优青(海外)项目




02

学科方向


细胞生物学Cellular Biology

干细胞生物学Stem Cell Biology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

癌症、免疫和感染Cancer,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特别欢迎具有抗菌药物耐药性和细胞生物学(单细胞RNA测序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空间组学、蛋白质组学和成像)研究经验的学者加入!


03

福利待遇

薪酬待遇:50万起,一人一议

职业发展:聘任为浙江大学长聘轨教职、爱丁堡大学兼聘教职

学术环境:浙大国际校区-鹃湖国际科技城-杭海城际科创走廊,科教产城融合生态

科研保障:充足的科研经费、实验办公空间、研究生名额

安家福利:一次性搬家补贴、可租住的教师公寓及配套生活设施支持、人才房购房资格




04

2023年国家优青(海外)项目


1. 申请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3. 资助模式

资助强度:100-300万元

资助期限:3年


05

申请方式


申请人请于2023年2月15日前将个人详细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发表论文目录、专利及获奖情况等)整合成一个PDF文档,邮件发送至学院联系人,标题请注明“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xinyiyang@intl.zju.edu.cn

联系电话:+86-(0)571-8757-2816




About ZJE

The Zhejiang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nstitute (ZJU-UoE Institute/ZJE) is a collaboration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al Sciences between Zhejiang University (2022 QS Ranking: 42) in China and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22 QS Ranking: 15) in Scotland, United Kingdom. Building on the existing strengths of both, ZJE aims to foster collaboration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explor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be committed to frontier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in life sciences. As of 30th December 2022, ZJE has two dual degree undergraduate programmes and 7 postgraduate programmes. There are 488 undergraduates and 185 Postgraduate students.


ZJE Research Building is about 10,000 square meters. An accumulated investment of more than RMB 40 million has been put into teaching laboratory infrastructure, core facility and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y construction, which gives a strong support for research. The core facility is composed of FACS core, imaging core, histology core, biochemistry core and bioinformatics core. Each core is guided by PIs and managed and maintained by skillful technicians. The animal facility is 1492 square meters that can house up to 8000 cages of mice.


Haining, where ZJE is located, is at the heartland of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100 km to the west of Shanghai and 60 km to the east of Hangzhou (30 mins by inter-city train). With over 3,000 years of history, Haining is rich with culture heritage, and bounds in historic figures and natural beauties. The Haining Tide is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Research Directions

ZJE has established research centers with focused 4 research directions (Cellular Biology, Stem Cell Biology, System Biology, Cancer 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s) to facilitat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and graduate teaching, and encourage scientific discussion, collaboration, seminars within each research center. Individuals whose research interest lies in the above fields are welcome to apply. Individuals with experience of anti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and cell biolog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genomics, epigenomics, spatial omics, proteomics and imaging to achieve multimodal measurements of individual cellular phenotypes and genotype) are especially welcome. 


About NSFC Fund

Program Introduction

The Science Fund Program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Overseas) aims to attract and encourage 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s from overseas (including foreign scholars) who have made achievements in natural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in their own choice of research direction in China.


Funding

1. Funding: RMB 1-3 million.

2. Duration of funding: 3 years.


Eligibility

1. Compliance with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a; having good research ethics, and being good practitioner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2. Born after Jan 1. 1983 (inclusive).

3. A PhD degree in relevant areas.

4.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lif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etc.

5.Having obtained a formal teaching or research position in an overseas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ion, or corporate R&D institution, and worked for more than 36 consecutive months by March 15, 2023. For those who have obtained a PhD degree overseas and have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the limitation of work experience may be appropriately relaxed.

6.Having obtained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 or technology recognized by peer experts and having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n academic leader or outstanding talent in related field.


ZJE Remuneration and Benefits

1. Salary: RMB 500,000+ of annual salary, commensurate with qualifications

2. Position: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 at Zhejiang University; Adjunct faculty po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3. Research Support: Competitive start-up fund, enough laboratory and office space, and strong support for allo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4. Relocation: Allowance available, rental of fully furnished apartment and purchase of an on-campus Hainashire apartment/townhouse


How to Apply

Please send your full CV to the HR administrator (listed below) by 15th February, 2023, and quote “Apply for NSFC Fund”. We will contact the eligible applicants in due course.


Ms. Xinyi (Ajda) YANG

Email: xinyiyang@intl.zju.edu.cn

Tel: +86-(0)571-8757-2816





学术盛宴 | 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顺利召开

Date: 1673303100000

       1月5日,浙江大学国际校区2022学术年会暨世界名校科教产融合大会顺利开幕,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主办分论坛“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

all.png

      下午13:30,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在线上拉开帷幕,ZJE院长柯越海致开幕词。来自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维康桑格研究所、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士、资深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等关于感染与疾病主题、细胞精细结构与细胞技术主题、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及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治疗主题做了精彩的研究进展报告与学术交流。线上近百余位师生参与此次论坛。

微信图片_20230105144544.png

CHAN.png

     ZJU-UoE联合论坛(生物医学+方向)的召开为分享科学奥秘,共同探讨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知识交融,探究人体功能细胞应用前景提供了展示及交流的平台,为未来的科研合作与生物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

      本次年会共评选出10项国际校区年度学术成果奖,我院研究员、博导刘琬璐和博士后王小召获选。

batch_微信图片_20230105162751.png

batch_微信图片_20230105162827.png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2022学术年会暨世界名校科教产融合大会由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主办。来自全球百余位专家、学者,针对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分享学术成果,共话国际合作教育的挑战与未来。



ZJE生物医学专业 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方案

Date: 1672968900000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旨在依托浙江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办学优势和人文底蕴,汇集国际一流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子,培养具有卓越学识,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生物医学优秀人才。以此为目标,学院在浙江大学主校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全英文授课和科研环境,提供带薪课程助教岗位,致力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优秀学生将进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双学位通道,学制四年,获得浙江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博士双学位。

本着公开、公、公的原则,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实行“申请—考核”的博士生招生遴选方式。具体办法如下:

 

一、组织与领导

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和录取工作,负责受理考生的质疑、申诉,具体名单及联系方式如下:

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柯越海 叶治国

副组长:陈晓

成    员:陈迪、刘琬璐、周婕、张倩婷

 

博士研究生招生委员会:

主任:Mikael Bjorklund

成员:谢昕、刘坚、黄雯雯、Aaron Trent Irving

 

申诉联系人:王小召,电话:0571-87572813  邮箱:xiaozhaowang@zju.edu.cn 

招生咨询联系人:茅雨晨,电话:0571-87572821,邮箱:yuchenmao@intl.zju.edu.cn

 

二、初审

    学院将成立“博士研究生招生评审专家小组”,根据申请人的学术背景、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工作表现、综合能力以及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计划等,对每一名申请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初审,确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考核。初审结果将于2023年1月在ZJE网站(http://zje.intl.zju.edu.cn)公布。

 

三、复试和录取

1.复试内容包括专业英语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主要考察申请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创新意识、阅读理解、英语能力等。各专家将按照申请人综合情况独立评分。复试小组汇总评分,对每一名复试学生给予是否录取的明确建议。复试时间一般在招生当年3-5月份,具体时间和相关材料要求另行通知。

2.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合格,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初审成绩符合学院复试要求。

4.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专业课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6.学院根据考生综合测评情况和招生指标择优录取。

7.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除满足以上1-4条件外,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民厅〔2020〕1号文件相关要求和招生指标综合测评,择优录取。

8.学院根据复试成绩及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并按时上报,经研究生招生处批准后由学院于规定时间在网上进行公示。

9.非定向培养博士生在调档审查合格后,发放录取通知书;定向培养博士生在完成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后,发放录取通知书,申请人与定向单位之间由合同产生的各类责任关系,由申请人本人与单位协商处理,与我校无关。所有申请者的录取资格只在2023年有效,应届毕业生在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应学位学历证书者,录取资格无效。根据学院有关规定,考生在选择专业、学位类型后,因牵涉到学制、培养计划等环节,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更改专业、学位类型。

 

、其它说明

1. 申请人需如实提供申请材料,一经发现有造假行为,立即取消其申请或学习资格并通报申请人所在单位;

2. 本方案仅适用于普通博士招生,直接攻博、硕博连读请与导师联系;

3. 本办法由ZJE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负责解释,未尽事宜以学校规定为准。

4各项要求未尽事宜请参照《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浙江大学相关文件规定。



新年快乐!ZJE 2023年日历来啦

Date: 1672904160000

过去一年

朝朝暮暮,尔尔辞晚

ZJE与你共同走过

2023年

我们将继续一起

看新一年风和日丽,山河万里



1月

batch_02.png

新春伊始,岁月序开

The start of spring, signifies a whole new year


2月

batch_04.png



飞鸟归途,万物复苏

Animals are awakened, and the earth revives


3月

batch_06.png


暖风拂面,春和景明

Everything turns green, and the weather gets warmer


4月

batch_08.png

满园锦色,刹那芳华

Cherry trees blossom at one moment, and the campus becomes full of vitality


5月

batch_010.png

碧色昭昭,人间逍遥

Flora and fauna thrive, while people savor the precious time


6月

batch_012.png

忽尔仲夏,霞光满塘

The first sunlight of summer breaks, and the waters brightly blaze.


7月

batch_014.png

青春滚烫,当燃不让

Youth is a vigor of emotions, like the high temperature in summer


8月

batch_016.png

跨过星河,奔赴理想

Go for the goals, no matter what lies ahead


9月

batch_018.png

桂香浮动,秋意温柔

Autumn comes gently, as the sweet fragrance of osmanthus quietly stirs the air


10月

batch_020.png

枫林尽染,山河渐晚

Maple trees paint the hills, and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the atmosphere of late autumn


11月

batch_022.png

步履不停,逐梦前行

Keep walking, follow the dreams


12月

batch_025.png

朝起暮落,光阴阑珊

Time flies, as the sun rises and falls




专业介绍 | 生物信息学(Biomedical informatics)用计算机语言守卫人类健康

Date: 1672116300000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与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数据,包括医学实践过程中患者的病史、病况、治疗手段和疗效的数据,以及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而进行的各类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数据。这个学科本质上是“数据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大数据研究”的一个分类,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


生物信息学的应用领域

1.建立生物学数据库

旨在解决将海量生物学数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技术信息等收纳并储存,以便科研工作者的生物研究与信息查询借鉴。


2.靶向治疗与新药设计

靶向治疗指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挽救患者生命。生物信息学为新药设计提供靶向治疗的数据基础,并在新药的临床试验中进行数据统计。


3.还有更多等你探索……


说到生物信息学,你能想到……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于1990年正式启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旨在揭开组成人体2.5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有了基因测序,研究者就可以从中找到被认为与基因有关的疾病、智力、冒险精神、信仰和性格等问题的“密码”。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对多个个体在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变异多态性进行检测,获得基因型,进而将基因型和表型进行群体水平的统计学分析,筛选出最有可能与遗传变异有关的基因,常用以挖掘疾病的相关基因。

 

新冠疫苗开发

自从COVID-19大流行以来,以快速开发针对病毒基因组结构和非结构蛋白的疫苗和抗体对策,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在线储存库中相关基因组序列的综合应用极大地帮助了对抗病毒传播的有效疫苗或药物的寻找。同时,生信技术对检测变异新冠病毒的突变检测也有重要作用。


猜猜看这是什么?

芯片.png

这个指甲盖大小的小方块是芯片!它被称作基因芯片或DNA芯片,每个芯片基面上可被划分为数万至数百万个小区,每个小区内又有大量的分子探针。它可用来进行基因研究、法医鉴定、疾病监测和药物筛选等。是生信的研究员们,参与了芯片设计和数据管理分析,通过查询生物分子信息数据库,取得了芯片的参照序列。


猜猜看这些碱基的排列顺序是怎么得到的?

碱基测序.png

除了经典的桑格测序,还有很多生信科学家所关注的三代测序,优秀的生信科学家就是通过各种序列提交软件、分子结构提交软件、序列检索工具、序列比对工具以及结构预测工具实现了高效地对DNA进行测序。



猜猜这是什么研究课题的意象图?

猴子冥想.jpg

图中正在冥想的猴子意指灵长类动物大脑和智力的进化。在此跨物种大脑发育三维基因组的研究中,生信团队在计算三维基因组领域,针对单细胞三维基因组图谱数据,提出一种功能强大且稳健的环状轨迹重构工具CIRCLET,为单细胞层面研究三维基因组图谱的动态调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该成果还入选了2019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算法与工具。


生物信息学专业同学的课堂可以多有趣

▲DST----应用JAVA模拟狐狸兔子的互动关系

这个动画展示了自然界中捕食者与被食者的生存竞争,黄色代表兔子,蓝色代表狐狸,黄色色块会被相邻的蓝色色块捕食,同时这些色块还有移动能力和自然寿命,还能繁殖后代。

凭借计算机编程的技能同学们模拟了生物种群的此消彼长,将自然界中捕食者与被食者的生存竞争直观展现为动画中的动态平衡。


▲ADS----R语言绘图

猜猜这些美丽的图形是什么?

它们都是大量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通过学习R语言绘图看着“令人头大”的数据表格,摇身一变成为“优雅”的图表,帮助我们进行聚类分析,展现基因表达、生物体之间各组分含量的差异等等…

曼哈顿图.jpg

气泡图.png

火山图.png


▲还有前沿的科研实践

全基因组药物重定位的系统网络算法

全基因组药物重定位.png

组蛋白修饰与promoter的研究

组蛋白修饰与promoter的研究.png

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整合多组学数据

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整合多组学数据.png


核心课程



整合生命科学基础、细胞分子生物学、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原理、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疾病基础、Python基本原理和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

专业方向   

大健康组学信息分析、人工智能生物学、精准生物组学、大数据组学等

   



师资团队

我们拥有一支由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全球招聘的优秀教师们组建的精英教学队伍,100%老师具有海外学习及科研经历。


毕业生深造去向

2022年,ZJE首届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25人)毕业,深造比例96%(24人),毕业生深造具体情况如下:

深造学校包括: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深造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神经系统与计算、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调空、金融科技……


就业方向

科研岗位:

主要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医院等就职,运用大数据支持生物医学成果研发;

应用岗位:

主要是在全球性医药公司和高薪信息类企业等,以信息学为手段,结合生物医学背景,研发新药和新治疗手段;

管理岗位:

在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高薪企业机构等从事大健康产业数字化管理。


ZJE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琬璐告诉你:

选择ZJE生物信息学的三个理由

1.好玩:

学习生物信息学可以让同学们用大数据、信息学、人工智能的手段去挖掘无数生物医学信号背后的机制;

2.有用:

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聚焦具体生物学问题,也可以应用于基础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或者临床转化问题研究,对于人类健康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方向;

3.有机会:

 ZJE国际化、全英文的环境给生物信息学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平台,让他们在本科便拥有进入实验室的机会,有机会与全球顶尖科学家交流沟通,自信地行走世界。


生物信息学最吸引同学们的是


“在学习的过程中,除生物方面的知识外,还能了解到一些编程技巧。这种多领域知识的结合性学习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用更多维的眼光去发掘和研究问题,同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不断切换不同思维方式的机会,使学习充满了乐趣,不至于枯燥乏味。”

——2021级李明石

 

在产生的大量数据之下,许多生物学问题仍然难以捉摸,需要跨不同尺度和学科进行有效分析。生物信息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应用信息分析来解决生物问题,十分依赖于具有多学科技能的研究人员。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健康领域愈发关注,同时随着技术发展,我们能得到的生物信息更多,这会进一步激发生信的发展,所以我十分看好这个专业的前景。

——2019级郝宁慧

 

生物信息学专业提供给学生高度交叉融合的发展平台。我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以探索时下飞速发展的大健康与大数据产业。在医学与数据科学的碰撞中,我能够寻找引领人类健康事业前进的新发现。求知路上,学院提供大量零距离接触科研工作者,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鼓励我不断创新,挑战未知。

——2022届本科毕业生归逸凡(现剑桥大学在读博士)



专业介绍 | 生物医学(Biomedical Sciences)破译人类生命的健康密码

Date: 1672033200000

       生物医学是综合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学科,综合了医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主要目的为进行人体健康知识的探寻和完善,从而对人体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手段实现创新。例如:肿瘤的免疫治疗、人体抗衰老技术的研发,基因治疗,试管婴儿等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人类染色体的合成等。


生物医学可以为人类解决的问题

在Science创刊125年之际,杂志公布了全世界最具挑战性、最前沿的125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国际前沿、全球共需、科学发展、聚焦人类福祉和前瞻重大科学问题,其中与生物医学相关的问题占到最高比例。

点此开启

加入探秘之旅

1.如何延长人类的寿命?

你是否在小时候的某一刻,忽然拥有了对死亡的恐惧?你是否曾经对动画片中看到的神奇的“长生不老丸”向往不已?生物医学给你了一个将向往变为现实的机会。通过对各种人类衰老机制的研究,关于抗衰老物质的研究正在各大实验室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2.如何攻克癌症难题?

你是否看到“癌症”“肿瘤”的字眼便不寒而栗?你是否依然认为癌症是无法治疗的绝症?作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重点,动物模型上关于肿瘤免疫的实验成果正在逐步走向临床。或许完全治愈癌症的大门将在不远的未来被生医学子们一同推开。

 

3.抑郁症该如何治疗?

人们为什么会不开心?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却带来了更大的心理问题,加之愈发高压的生活方式,抑郁症已经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抑郁症不单单是心理问题,而是一种和任何其他疾病相同的生理疾病。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在近年来已经捷报频传。在对脑科学的遨游和探索中,我们揭开抑郁的神秘面纱。

 

4. 或者,更大胆一点,我们能否克隆出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我们能否对人类实行基因编辑,诞生“超级婴儿”?这些问题背后涉及到的生物伦理也是每一个生医学子将在课堂上仔细斟酌、辩论的话题。

……


生物医学同学们的学习有多有趣?


生命伊始,总是如此吸引人。经过5至6天的照蛋后,鸡蛋里面发育的血管隐约可见。血管交汇处的一团阴影,就是发育中的小鸡胚胎。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团阴影里面在有节奏的抖动,那就是发育中的心脏。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对小鸡胚胎发育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行星、辣条、香肠腊肉?

这是人体的功能分明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

人体组织1.jpg

人体组织2.jpg

“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基因的胎儿是否应该被堕胎?”

“代孕在中国是否应该合理化?”

在IBMS1的课堂上,你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大型生物伦理英文辩论会。正方反方的辩手西装革履,以搜集的丰富资料为武器,以课堂上学习的生物伦理原则为盾牌,用流利的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对方的观点一一辩驳。同学们享受着又一次的英文与生物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珍惜着每一次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



核心课程



整合生命科学基础、细胞分子生物学、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原理、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疾病基础、药理学与药物研发、神经科学等

专业方向

细胞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学、病原学、神经科学等

   



师资团队

我们拥有一支由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全球招聘的优秀教师们组建的精英教学队伍,100%老师具有海外学习及科研经历。


毕业生深造去向

2020届、2021届、2022届,ZJE生物医学专业3届毕业生共127人, 深造比例87%(110人),毕业生深造具体情况如下:


深造学校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

深造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转化医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健康数据科学、法学、语言病理学等。


就业方向

医疗界方向:

医疗健康研究领域发展飞速,如中科院肿瘤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等;

学术界方向:

目前生物医学对应的学院甚多,投入新建的院所与日俱增,如深圳医学科学院、西湖大学(西湖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余杭)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等;

产业界方向:

进入生物医学高新企业就业,如基因公司、诊断公司、创新医药公司等,科技内30%以上是生物医学类创新公司,生命高科技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在科创板上比重排名第二,学生就业选择面广;

管理界方向:

从事大健康产业的管理、生物医学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事务的岗位,生命科技类专业的公务员岗位丰富,如卫计委、药监局等。


ZJE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坚告诉你:

选择ZJE生物医学的三个理由

1.应时代所需。

现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突发疾病频发的问题亟待一批专业素质高和应变能力强的“生物+医学”复合交叉人才(既能从医学角度理解疾病,又能阐述疾病背后的机制,从源头上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因此学习生物医学可谓是应时代所需,大势所趋。

2.给予施展才华的舞台。

生物疾病一直在演变,因此,生物医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其研究内容和应用场景的日新月异,给我们生物医学人提供一个广袤的舞台施展每一个人的才华。

3.拥有光明的前景。

选择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对于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待解决问题多的行业(如,癌症解决了吗?)。如今,精准医学已经改变了人类疾病治疗的范式,写进了医保,因此选择生物医学未来可期,成为平视世界的全球性人才。


ZJE的同学们为什么选择生物医学

1. 生物医学为医学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较生物学研究更接近成果转化。ZJE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不仅讲授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还涉及人体系统、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为我们与各个领域专家交流(当面交流/听讲座)铺平了道路,更为日后的学科交叉研究奠定基础。

2. 学院采取全英文教学模式,并积极训练同学的文献阅读、演讲、写作、小组讨论合作、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收集信息(文献阅读)、展示成果(演讲、写作)、理性分析(批判性思维)、合作发展(讨论合作)都是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能力。联合学院同学其他专业同龄人享有更多的机会受到锻炼,学术基础扎实,对未来进入研究领域大有裨益。

 

——2021届本科生罗凯闻(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读博士)

 

探索未知、解决疾病和健康相关难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焦点。学习生物医学这一门交叉学科,意味着从生物和基础医学的角度对疾病和健康进行深入了解。在ZJE学习生物医学,拥有大量接触科研的机会,除了日常的文献学习journal club等,还有申请实验室学习,帮助我们掌握基础知、扩展技能。

 

——2021级姚菲然

 

在ZJE多元化与个性化交织的培养模式下学习生物医学,我逐渐开始认识自我、突破自我。ZJE夯实的专业知识和全英文培养让我更加自信地踏入国际化科研平台,对学生综合的发展规划让我对于学术界与产业界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何其有幸,ZJE给予的高水平平台让我有机会实现我的科研梦,在科研中不断探索与发展人生价值。

——2019级戚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