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News
更多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2026年国际本科生招生简章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2026年国际本科生招生简章

一、学院简介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U-UoE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以下简称 “ZJE”或学院)是浙江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ZJE扎根中国大地,融合东西方教育理念,依托学校多学科综合性优势,面向未来开展生命健康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实施疾病诊疗的尖端科技研发。浙大爱丁堡学院旨在依托两校办学优势和人文底蕴,汇集国际一流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子,以“全人培养,全球浸染、全链实践”为理念培养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大学2025/26年QS世界大学位居全球第49位;(恢复高考后)培养出的院士数列全国高校榜首;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39 个一级学科为A 类,居全国高校第一;近十年累计引文、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数全国高校第一;拥有七家附属医院。爱丁堡大学2025/26年QS世界大学位居全球第34位; 培养出25名诺贝尔奖得主,3个英国首相,4个总统,2个总理;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和“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的母校;世界首只成功克隆动物多利羊的诞生地;培养的医学教育家创办了美国五个常春藤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达特茅斯大学)的医学院。二、招生专业2016年正式开始招生,招收国内学生和国际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目前学院拥有两个双学位本科专业(生物医学和生物信息学)、双学位博士研究生项目和爱丁堡大学学位研究生项目,旨在培养未来全方位多学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开设的交叉学科,适应了新形势下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创新型生物医学领域专业人才为目标。生物医学专业生物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从分子、细胞、组织以及系统等层面了解人体功能,解读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生物医学家运用多方面学科知识,包括生理学、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人体功能和病理机制的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发展和革新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疾病控制手段。生物医学学习将提高个人科研实验能力和创新批判精神,对当今和将来的人类健康有举足轻重的贡献。生物信息学专业生物信息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与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数据,包括医学实践过程中患者的病史、病况、治疗手段和疗效的数据,以及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而进行的各类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数据。ZJE的生物信息学专业是在生物医学专业基础上交叉,培养“能够理解和发现生物医学问题+懂得运用信息学手段”的人才,满足目前生物和医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分析需求。其学科目标是能够在生物医学大数据中挖掘解释疾病机理和治疗策略的临床效用的证据,用来指导医学实践的提升和改进。三、 双学位介绍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的本科生,同时是浙江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两所院校注册在籍的学生。学生顺利完成四年课程并且达到两所院校的毕业要求,将同时获得以下两个学士学位和一个毕业证书:爱丁堡大学学士学位、浙江大学学士学位和浙江大学毕业证书四、费用和奖学金1.费用(人民币)申 请 费:800元(不可退还)学    费:200,000元/年住 宿 费:8,000元-10,000元/年医疗保险:800元/年生 活 费:平均35,000元-50,000元/年(估计)2.奖学金(以入学时政策为准)学院设置了国际本科生新生奖学金,根据填报学生提供的申请材料结合面试情况评定。另有国际生学业奖学金和国际生交流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分为四档,分别减免200,000元/年,140,000元/年,80,000元/年,40,000元/年的学费,均不超过四年。五、申请资格本科申请人综合要求:年龄25周岁以下,身心健康、品行端正的非中国籍公民。持有外国有效护照,已高中毕业(申请时尚未毕业者须提供预毕业证明,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国籍要求:符合教育部教外函〔2020〕12号文件规定: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2006/t20200609_464159.html更多信息,可登录浙江大学国际本科生招生网查询:https://iczu.zju.edu.cn/admissionsen/2024/1030/c68988a2981659/page.htm六、申请方式和截止时间即日起至2026年5月31日23:59(北京时间)可通过网页申请,请登录:http://isinfosys.zju.edu.cn/recruit/login.shtml请在截止时间前递交以下材料:1.个人普通护照。2.高中毕业证书。3.高中阶段全部课程成绩单。4.语言水平考试成绩。5.两份高中老师推荐信。6.个人陈述。7.高中阶段学科竞赛获奖证书(如有)。8.原为中国公民,后加入外国国籍者,须提供(1)中国国籍退籍证书;(2)中国户籍注销证明;(3)加入外国国籍证明;(4)2022年4月30日至2026年4月30日间出入境记录。9.在外国出生即取得外国国籍的申请人,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的,须提供(1)申请人出生即取得外国国籍证明;(2)申请人出生前父母(中国公民方)在外国的永久居留证明;(3)2022年4月30日至2026年4月30日间出入境记录。10.至2026年9月1日未满18周岁的申请人,需提交(1)监护人保证书,监护人须为居住在杭州的成年人;(2)申请人父母委托监护人进行监护的委托书公证件。学业成绩标准参考:https://www.ed.ac.uk/studying/international/country学院可根据情况要求申请人提供其他补充材料或对申请人进行视频面试。七、选拔方式、录取和通知1. 学院将根据学生高中阶段成绩、语言水平和视频面试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择优录取。2. 预录取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登陆申请系统预交第一学年学费。学生如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预交学费,将被取消预录取资格。3. 浙江大学确认收到预交学费并在学校公布新学年校历后将向正式录取的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等录取材料。八、报到注册1. 录取学生须严格按照录取通知书上规定的时间来校报到、注册,报到时将核验毕业证书原件、语言水平证明原件等。未能提供相应证书者,将被取消入学资格。2. 开学报到注册时间2026年8月底或9月初,具体日期以《录取通知书》为准。九、地点和住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中国浙江省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 入住国际校区单人间宿舍十、联系方式: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通讯地址:中国浙江省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爱丁堡大楼A120              邮政编码:314400电话:+86 571 87572813   邮箱:xiaohanhuang@intl.zju.edu.cn爱丁堡大学Ms. Natasha Goldie邮箱: natasha.goldie@ed.ac.uk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通讯地址:中国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国际教育学院大楼418室   邮政编码:310058电话:+86 571 87951456邮箱:admission5@zju.edu.cn (英语授课专业)传真(Fax):+86 571 87951755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网站http://iczu.zju.edu.cn/和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网站http://zje.zju.edu.cn/ 以上内容如有变动,请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最终解释为准,请及时关注网站信息更新。
2025-11-17
刘恒嘉团队于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合作发文,揭示肺淋巴管肌瘤新机制

刘恒嘉团队于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合作发文,揭示肺淋巴管肌瘤新机制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刘恒嘉课题组与哈佛大学医学院Elizabeth Henske教授团队合作,在呼吸病学顶级期刊之一的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发表题为Modulation of infiltrating CD206-positive macrophages restricts progression of 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整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空间转录组学及巨噬细胞-LAM细胞共培养体系,结合临床样本分析,首次证实CD206阳性免疫抑制型巨噬细胞在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进展中的关键调控作用。研究发现,通过CD206蛋白肽(RP-182)靶向调控该类巨噬细胞可有效抑制疾病进展,为LAM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干预靶点。淋巴血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简称LAM)是一种罕见的囊性肺病,几乎仅见于育龄女性,其本质是一种低级别的新生物性疾病。LAM由携带TSC1或TSC2基因突变的异常平滑肌样细胞增殖引起,这些细胞侵润肺组织,破坏肺泡结构,导致呼吸困难、自发性气胸、乳糜胸等临床症状,并可最终进展为呼吸衰竭。虽然目前已有的mTOR抑制剂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程,但一旦停药,病情常会反复,尚无根治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与策略。免疫系统在多种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促免疫抑制的M2型巨噬细胞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微环境中促进肿瘤进展。然而,M2型巨噬细胞在LAM中的作用仍未被充分阐明,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原文链接:https://publications.ersnet.org/content/erj/66/5/2500084为深入识别参与淋巴血管平滑肌瘤病发病机制的免疫细胞群体,研究团队构建了LAM患者肺部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通过高通量的单细胞RNA测序,研究人员发现肺部LAM组织中大多数巨噬细胞呈现出免疫抑制性表型,显著表达M2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包括CD206(MRC1)和CD163。进一步,研究团队利用Visium空间转录组平台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LAM患者肺部标本进行了空间定位分析。结果显示,M2型巨噬细胞常紧邻LAM细胞分布;同时,那些靠近巨噬细胞的LAM细胞则显著表达趋化因子CXCL12。这一发现说明,LAM细胞可能通过分泌趋化信号主动招募巨噬细胞至其周围,并诱导其向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2型表型极化,从而形成有利于病变进展的免疫微环境。图1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相关的巨噬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图2 CD206⁺巨噬细胞在肺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病灶周围富集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建立了TSC2缺失细胞与人源或小鼠来源巨噬细胞的直接共培养模型,用于评估肿瘤细胞对巨噬细胞分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共培养条件下,巨噬细胞显著上调了M2型相关的分子标志,呈现出典型的免疫抑制性表型。此外,为评估靶向M2型巨噬细胞的治疗潜力,研究团队在TSC2缺失皮下肿瘤的小鼠模型中引入RP-182进行干预。RP-182是一种能够重编程巨噬细胞、促其转化为抗肿瘤M1型表型的合成肽。结果显示,RP-182治疗显著抑制了肿瘤的生长,表明通过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可望成为LAM治疗的新策略。综上所述,研究表明LAM细胞能够通过分泌趋化因子CXCL12招募巨噬细胞,并促使其极化为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M2型表型,从而为自身创造有利的免疫微环境。本研究是首次尝试通过使用RP-182靶向调节CD206高表达的M2型巨噬细胞,以干预LAM的疾病进程。这一策略不仅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疗效,也为LAM这一目前缺乏根治手段的罕见疾病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疗思路。该研究拓展了我们对LAM免疫微环境的理解,并为未来开发靶向免疫细胞的精准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图3 RP-182治疗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皮下移植的临床前模型中可抑制肿瘤生长并改善生存率ZJE研究员Liu Heng-Jia刘恒嘉为论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ZJE2021级本科生吴博翔和Liu Heng-Jia刘恒嘉团队2024级研究生金悦作为共同作者在单细胞转录组以及空间转录组分析、文章准备、返修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
2025-11-17
活动预告Events
更多
为什么选择ZJE
在浙里ZJEers
更多

ZJE新辅导员禹禄:用新视角陪你解锁大学“通关秘籍”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期待一位既能聊职业规划、又能谈人生哲理的辅导员?今天,我们将以Q&A形式带你认识ZJE新任辅导员禹禄老师,用他的“新视角”为你的大学生活支招!01跨界探索,以“新”育心从吉林大学矿床学博士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禹禄老师一路跨界成长。他深信,学科背景的多样性能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作为新辅导员,他希望跳出传统框架,将科学思维融入学生工作,鼓励学生“像探索矿藏一样挖掘自身潜能”——多尝试、多观察、多反思,在试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矿脉”。Q:您从矿床学跨界到辅导员,这段经历对教育理念有什么启发?这段跨学科经历使我在教育理念上获得重要启发。科研探索往往需要深耕文献、构建理论框架来破解专业谜题,就像做学生工作,只有深入学生群体建立信任纽带,才能精准捕捉他们在思想成长、学业发展、职业选择中的真实痛点,通过倾听与观察建立需求图谱,再调动资源搭建个性化支持网络。Q:作为新辅导员,您认为与传统经验相比,您的“新视角”体现在哪里?我的"新视角"在于把辅导员角色从"经验指导者"转向"成长合伙人"。传统模式往往依赖既往经验给学生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我的科研思维让我更习惯用"问题共探"模式——就像和学生组队攻克科研课题,先通过深度对话收集他们的困惑样本,再调动校内外资源搭建支持平台,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该参加什么社团、未来向那个方向发展,而是引导他们用科研思维分析自身兴趣,把成长决策变成师生共同破解的"研究命题"。02成长对话,通关秘籍Q:如果对未来方向迷茫,第一步该做什么? “先把自己‘丢’进校园!参加一场讲座、蹭一节跨专业课、和学长聊聊天——迷茫的解药,藏在主动探索的勇气里。”不必急于“确定答案”,而要“广泛播种”!多参加社团、尝试短期实习、与不同专业的师生交流。未来规划是动态的,关键在于找到兴趣与能力的交汇点,并保持终身学习的勇气。Q:如何平衡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时间管理和“动态调节”是关键。我常建议学生用“四象限法则”规划任务,同时将爱好融入生活(比如边跑步边听播客)。压力大时,打场篮球或参加一次心理工作坊,或许比埋头苦读更有效!Q:如何处理学业与兴趣爱好的冲突?平衡学业、兴趣爱好、心理健康,本质上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思维的命题,三者如同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驱动个人成长。核心在于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当学业压力增大时,可主动转换思维频道,将兴趣发展作为调节身心状态的"缓冲阀",让绘画、音乐或运动等爱好成为精神能量的补给站,利用兴趣实践中的成就感提升心理韧性,形成"学业投入—兴趣调节—心理优化—效能反哺"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将时间管理升级为能量管理,让兴趣成为学业续航的充电桩,而非消耗精力的奢侈品。Q:对于“校园参与”,您最想对学生说什么?别只做观众,去当“导演”! “从‘小角色’开始!比如在活动中负责签到或拍照,用行动代替纠结——很多时候,勇气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无论是组织一场活动,还是发起一个创新项目,主动参与能让你收获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03成长寄语关于探索保持对世界的开放与好奇,避免让思维过早陷入定式。关于坚持:奋斗是以人生为尺度的征程,而非瞬间的绽放,要深谙"持续"的智慧:在顺境中积蓄力量,于逆境时保持节奏,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关于未来: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人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相信自己,做好当下,勇敢的去面对未来。OFFICE HOUR:每周五14:00-16:00,2A110,请提前邮箱预约,luyu@intl.zju.edu.cn

查看更多

从生医到临床,跨界探索与医者初心——2021级本科生左静宜专访

左静宜ZJE2021级生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去向: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推免)她以勤奋为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执着地破浪前行;以进取为翼,在学术的苍穹下勇敢地逆风翱翔。曾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推荐资格、浙江大学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团员等众多荣誉。她怀着一颗热忱之心,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不管是协助老师处理繁琐事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是参加志愿活动,她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担当与责任。曾担任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团委学生部综合事务中心负责人、主持人队队长等。01 以热爱为帆:兴趣指引科研之路左静宜的生物学启蒙始于高中时期。在兖州市第一中学的课堂上,她第一次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奇妙——"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竟能在培养皿中生长出独特的形态,像一幅抽象画作"。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生物学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探索未知的无限可能。高考结束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ZJE生物医学专业。经过一学期的基础知识学习,出于强烈的探索欲,她渴望尽快投身科研实践。很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欧阳宏伟教授,为她提供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宝贵机会。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引领下,她开始了再生医学的学习和研究。起初,面对实验室里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复杂的实验流程,她既兴奋又紧张。但正是对科研的那份热爱,让她鼓起勇气去学习和尝试。在一次次实验中,她深入了解着再生医学的奥秘,从细胞培养到组织修复,每一个新发现都让她如获至宝。她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了SRTP项目:探究IGF-1生物活性超分子纳米纤维对软骨再生的作用,从项目设计到立项,再次激发了她浓厚了兴趣。这份兴趣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方向,让她始终保持着热情和毅力,不断探索未知,努力在再生医学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02 以实践为梯:探寻解锁医学梦想大二暑假,左静宜参加了首都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医学研究暑期培训班”。在与临床的教授和医生、同学们交流中,她意识到基础研究向临床的转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很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逐渐萌生的到临床学习的想法。在大三的时候,她参加了柯越海教授《人体疾病:从研究到临床》课程,柯教授生动有趣的讲述深深吸引住她。课后,她毅然敲开了柯教授办公室的门,申请加入柯教授的实验室。柯教授的实验室将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儿,她参与了抑制豆蔻酰化挽救SHOC2突变导致的努南样综合征的课题,开启了疾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的探索之旅。这些经历,如同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左静宜不仅收获了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更在实验室与病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她洞见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翻译鸿沟"——需要既深谙分子机制、又通晓临床路径的跨界人才来破译。她逐渐找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交汇点——用实验室的发现回应病床旁的需求,以临床的视角指引科研的方向。她想在保持生物医学研究深度的同时,向临床医学领域纵深拓展,成为贯通两个维度的“医学科学家”。03 以志坚为灯:顽强照亮荆棘路途科研道路从非坦途。大二参与"生物活性超分子纳米纤维促进软骨再生"项目时,左静宜遭遇了连续的实验失败。"细胞污染像幽灵般挥之不去,培养皿里总是出现不明黑色颗粒。"她查阅大量文献,反复优化无菌操作流程,还主动联系了相关领域的老师寻求建议。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发现是培养环境的消毒环节出了问题。接下来的实验,她严格规范了每一个操作步骤,从实验前的器材消毒到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都做到一丝不苟。最终,她成功解决了细胞污染的问题,实验也得以顺利进行。这段经历也让她明白了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侥幸,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科研的成功与否。学生工作同样锤炼了她的心性。左静宜曾担任学院团委综合事务中心干事,并在一年后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部门主任。在综合事务中心,日常工作繁杂且琐碎,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比如协调各个部门的活动安排、整理和统计各类数据等。这就要求她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按时完成。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她在大学期间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业和各项事务,也为她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她在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和团队协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04 以奋进为笔:雄心绘就未来风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左静宜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4+4“临床医学专业,踏上医学科学家的道路。在接下来的四年内,她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夯实医学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积极申请进入医院的临床见习岗位,观察真实的病例,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积累初步的临床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长远来看,她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科学家。一方面,持续提升临床技能,参与各类复杂病例的诊疗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继续投身医学科研,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实现从医生到医生科学家的转变,为人民健康、医学科学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05 学姐寄语: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在国际校区的四年,是一段独特的旅程,注重实践的环境和国际化的视野将为你们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优秀的同伴一起奋斗,和杰出的前辈共同交流,和一流的学术环境接轨,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在这里的时光,并找到未来的人生道路。我很喜欢欧阳宏伟教授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和大家一起共勉。对于母校浙江大学,她充满感激:"我深深感激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用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关怀,帮助我走过了许多迷茫的时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无论未来走到哪里,我都会铭记母校的教诲,带着浙大人‘求是创新’的精神,勇敢追梦,回馈社会。“未来,她希望带着这份积淀,在临床与科研的交叉点上,为人类对抗疾病开辟新的疆域。

查看更多

从追光者到引路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24届本科毕业生欧羽涛专访

从本科生走向辅导员,从追光者走向引路人,欧羽涛踏上求是育人的道路,愈走愈远,愈走愈坚定。让我们一起重走欧羽涛寻梦之旅,感悟其曾在朋友圈落墨——“责任是通往幸福之舟”,这句话中承载的深刻内蕴。欧羽涛 2020级 生物医学专业 本科生毕业于浙江省象山中学入选浙江大学2024届“2+2”模式专职辅导员计划,目前就职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未来将回到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继续攻读研究生。曾任国际校区团委委员、ZJE生物医学2001班班长,ZJE兼职辅导员、浙江大学学生工作部思政教育办公室学生助理浙江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国际校区分团副团长、国际校区团委组织部部长。本科阶段科研经历丰富,参与多个科研项目。曾于黄雯雯老师课题组参与暑期科研,参与用于控制药物传递的蛋白质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合成的相关研究;曾参加校级SRTP项目,于徐素宏老师课题组利用线虫作为模式生物进行皮肤瘢痕形成中胶原蛋白分泌的研究。01且以诚挚之心,领岁月教诲 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欧羽涛,对于高考这一沿革性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坦言,“高考是一场综合的考察,包括了心态情绪、家庭关系、思想品德等等,这也是一场人生的历练。”那时的欧羽涛,和我们中大多数人一样,并未有笃定的专业选择。ZJE第一次走进欧羽涛的世界,还是在寒假高中学长的返校宣讲时。经过深入地研究,他了解到,学院为ZJEers提供了丰富的提升国际视野和参加科学研究的宝贵机会。在这里,能够享受到前沿的科研资源,认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优秀同学和老师;在浙里,能坐拥突破极限的人生体验,看到前所未有的广袤世界。怀揣着这份信念,欧羽涛成为浙大无数闪闪发光的万千之一,成为国际校区的开拓者。这份信念,赋予他坚韧不拔的勇气,指引着他在“求是创新”的征程中踔厉奋发;鼓舞着他在“交叉创新”的旅途上步履弥坚。02不顾风雨兼程,敬年少热血作为ZJE学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学业与科研始终是欧羽涛深耕的领域。在完成两段本科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专业研究方法,更通过实践养成了受用终身的核心素养——无论是需要反复推敲的实验设计,还是应对庞杂数据的抽丝剥茧,都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模式。这些在科研中淬炼出的优秀品质,最终突破学术场域的边界,成为他处理生活事务的底层方法论。四季流转,“责任”在欧羽涛本科四年里留下青春的隽永足迹。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曾前往云南景东进行支教、调研,也曾参加“黄土地计划”前往台州三门进行基层挂职锻炼。这些经历让他把实验室里培养的科研素养——处理数据的严谨、分析问题的逻辑,转化为观察社会的"透视镜"。当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规律与社会的发展节奏产生奇妙共鸣,他最终选择加入"2+2"辅导员计划,如同将精密实验中的求真精神,延续到培育青年学子的育人事业中。赴云南景东支教、调研社会实践(第二排右一)“黄土地计划”,赴台州三门实践锻炼(第一排左一)欧羽涛自大一起就加入了校区团委,在大二时当选为校区团委委员,主要统筹团学党团素质发展中心完成组织相关任务。在国际校区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一流人才”教育理念的熏陶和影响,欧羽涛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熟练掌握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培养了活泼开朗、善于沟通的性格特点。这些在点滴中贯彻形成的优秀品质,也使他在学生工作中更加从容坚定。2023-2024学年党团素质发展中心负责人团队(左三)时光流逝如梭,一转身便是一个光阴的故事。大学四年里,欧羽涛逐渐体会到“责任”二字的分量,也渐渐将“责任”二字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正如任少波书记在2023级本科新生形策第一课上曾讲过,“责任”是通向幸福之舟——欧羽涛也将此箴言写进自己的朋友圈中。他认为参与学生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对工作的全情投入与满腔热忱。这份责任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使他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独立。03愿将来胜过往,永远热泪盈眶心之所向,步履皆往。怀揣着沉甸甸的责任,欧羽涛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当前,他已经是一名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负责管理人文与工学专业的本科留学生。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互动中,他始终以温暖与耐心,成为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坚实后盾,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融入校园生活,感受中国的友好与包容。与此同时,他也在为下一阶段的学术旅程做准备——前往ZJE攻读研究生,继续深耕科研领域。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合影(右二)有人或许会问,科研生涯与辅导员经历是否会冲突?在欧羽涛看来,这两者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辅导员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与沟通能力,这些都将为他的科研之路注入独特的视角。而科研的严谨与求索精神,也将反哺他的教育工作,使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学术与人生的无限可能。对他而言,无论是站在讲台前,还是置身实验室中,都是在践行同一份初心——以知识与行动,架起连接世界的桥梁。在未来的时间里他将继续深入了解祖国需要、开阔国际视野,探索自身职业规划,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在今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对于科研寻梦之旅,他且梦且行,步履不停,向青草更青处漫。04寄语ZJEers在这个充满知识和激情的校园里,我们曾共同追求梦想,共同面对挑战。愿你们珍惜大学时光,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不懈努力,让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将奋斗刻进基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时代新青年。从2020年入学到2024年毕业,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校区越来越热闹,校区各项事务也越来越规范。希望校区能够始终密切联系老师和同学们,为大家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让我们和校区一同成长。

查看更多

学院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