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总览

于梦生辉映,游灵绘境深——ZJE于游老师

时间:2024-07-11 阅读量:10 来源: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人在平凡的起点上,怀揣着非凡的梦想,一步步走向了不平凡的人生。于游博士的故事,正是这样一段旅程的缩影。从宁静的东北小镇到国际科研的舞台,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探索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个人简介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于游博士,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随后以直博生身份加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在杨茂君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药物靶点膜蛋白的结构与药物分子作用机制。完成博士学位后,他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Dinshaw Patel院士团队担任博士后,专注于染色体结构维持复合物与DNA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癌症和抗病毒免疫中的相关性。目前,于游博士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染色体结构与功能、DNA损伤修复、抗病毒核酸免疫机制,以及蛋白-核酸相互作用的结构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学术启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在东北小镇宝清县的宁静中,于游博士的学术梦想开始孕育。他出生于一个公务员和小学教师组成的家庭,从小在父母的期望与教诲下,培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

在高中的青葱岁月里,于游博士被一种深信不疑的理念所触动:科技的进步,本质上是人类感官的延伸。他站在时代的门槛上,目睹着电视广播中不断涌现的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于游博士的内心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他憧憬着深入生物学的奥秘,为对抗重大疾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希望能够在微观细胞的世界中,发现生命的密码,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开辟新的道路。机缘巧合之下,于游博士在高考提前批次被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开启了他的学术探索之旅。

本科毕业后,于游博士决定继续深造,他进入了清华大学生物系,成为了直博生。在这里,他遇到了杨茂君教授,这位同样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学长,成为了他的导师和引路人。于游博士的学术兴趣逐渐聚焦于结构生物学,特别是膜蛋白的结构研究,他意识到这一领域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于游博士深知,科研之路若无明确目标,便如同航海者失去了罗盘。他选择了药物研发作为自己的方向。在杨茂君教授的指导下,于游博士参与了抗疟疾药物研发的课题。这是一个与疟原虫相关的研究方向,恰好在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之际,抗青蒿素的疟原虫在东南亚地区开始蔓延。这一现象并非巧合,而是科学探索中的一次重要机遇,激发了于游博士探索新药物的强烈兴趣。杨茂君教授的一句话深深影响了于游博士:“休息就要休息的好,学习就要学的专注,科研就要做到极致。”这句话不仅成为了他科研、学习和生活的指南,更在他心中点燃了追求卓越的火焰。在于游博士的努力下,课题不仅顺利完成,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发表,成为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76月至202312月,于游博士在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Dinshaw Patel院士课题组做博士后,继续在结构生物学领域深耕。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染色体结构维持复合物与DNA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在DNA复制和损伤修复过程中,及其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MSKCC的博士后期间,前三年科研之路并不平坦,Dinshaw Patel院士的鼓励,“既要积极,又要有耐心”支撑他不断前行。在博士后的后半段,于游博士在持续的学习和尝试中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科研征途:生命奥秘的不懈追求


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于游博士以一颗赤子之心,勇敢地开启了他的科研之旅。他的初衷,源自对人类健康的深切关怀,渴望借助科学的力量,揭示疾病背后的分子机制,为治愈之路指明方向。深知生命之有限,这更加坚定了他追求理想的决心。

于游博士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科研的低谷中徘徊,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科研的道路漫长且充满未知,但这正是驱使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无论当前的道路如何曲折,都应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只有追随内心的声音,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和目标。”于游博士表示。2021年,他以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点亮了科学的天空。他首次解析了染色体结构维持复合物SMC5/6MRN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分子结构,揭示了它们在DNA损伤修复等关键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这些成果,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科研道路上的每一步。在科研的海洋中,于游博士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保持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他深知,SMC5/6复合物在细胞抗病毒免疫中的关键作用,这不仅是他研究的焦点,更是未来抗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要基石。

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青涩学子,到清华大学的直博生,再到美国凯瑟琳癌症中心的深造,于游博士的每一步都坚实而有力。他不仅在学术和科研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于游博士坦言,“失败并非成功之母,而是失败后的学习和成长,加上最终的成功,共同构成了真正的成功之路。”他的博士后导师,即便在82岁高龄,依然对科研充满热情,这深深影响了于游博士。他认识到,科研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知识不断追求的生活态度。他以积极耐心、谦虚自信、格物致知的态度,面对每一个挑战。积极耐心意味着在科研中要主动探索,即使面临未知和失败,也要保持耐心,通过不断的摸索、学习和总结来克服障碍。谦虚自信则提醒我们,无论成就多高,都要保持谦虚的心态,同时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是科研成功的关键。而格物致知不仅是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更是深入分析事物运行规律的过程。作为结构生物学家,他在原子级别上观察生命活动的本质,从而理解小分子、蛋白质与核酸间的相互作用,揭示疾病的根本原因。这种对事物深刻理解的追求,是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于游博士还提到,格物致知之后,还有心诚和正心的修养,即在做科研和生活中都要诚实、公正,保持一颗不邪的心。这些品质,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同样是追求的目标。

如今,于游博士带着满腔的热忱和成熟的智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ZJE继续他的科研梦想。



生活旋律:工作与休闲的和谐交响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于游博士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他的生活之旅充满了平衡与和谐。

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对于于游博士来说,是一门艺术。正如亨利·戴维·梭罗所说:“忙碌并不意味着生产力。”他坚信,休息时应该尽情放松,而工作时则需全神贯注。这种看似简单的原则,实践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自律和智慧。于游博士的生活中,有一个志同道合、理解互助的爱人,一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家庭,这些都是他科研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支撑。

除了学术研究,于游博士的生活中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元素——运动。无论是游泳、乒乓球、篮球还是足球,他都乐在其中。他深知健康的身体是科研和生活的基础,并以此为动力,追求“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宏伟目标。运动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也让他的精神得到了放松,尤其是在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中,运动为他提供了必要的体力支持,让他能够保持积极和健康。于游博士认为,运动与科研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和谐。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这对于科研工作中的合作与创新同样重要。

当谈及加入ZJE的感受时,于游博士表示,他自加入以来已经半年多,这段时间里,校园的优美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院的老师们不仅热情友善,还给予了他巨大的帮助和指导,学院领导的支持也让他感到温暖和鼓舞。在实验室,他观察到同学们的勤奋和积极,以及他们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这种团队精神和同学们对目标的明确追求,为学院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于游博士认为,生活的幸福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一个充满支持和愉快的生活环境中,他可以更专注和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享受在ZJE的每一天。




寄语ZJEers


面向国际,面向未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望所有的ZJEers,一起努力,积极又耐心,严肃且活泼,在科研生活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出成绩。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未来的职业道路的选择,首先就要扪心自问,什么事情使自己最有成就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投入到真正热爱的事业中,这是通往成功的关键。对于学术追求者,早定目标,不断学习、积累、突破,以在专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科研工作者应有崇高追求,但不应牺牲基本生活。让我们珍惜时间,全力以赴,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在科研的探索旅程中,我们常与困难和挑战相伴。面对未知,我们需保持积极耐心和谦虚自信,承认失败的可能,同时坚信成功的可能性。通过不懈的学习和尝试,我们能不断积累、进步并创新。这正是执着与执拗的区别所在。我期望同学们都能取得优秀的科研成绩,更希望同学们能在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后,获得突破性的科研成绩,这种学习、思考、进步和突破是成就感的真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