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总览

《爱浙人》共席一话 |浙江大学王志萍老师专访

时间:2019-09-19 阅读量:7 来源: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1

 

共席一话为院刊《爱浙人》师生对话的栏目,通过学生与老师们的问答和对话形式,解答学业之惑,生活之疑。本期嘉宾——王志萍老师。

人物简介

王志萍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200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2008年-201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5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2015年9月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并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
 

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发育和神经回路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损伤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
(1)以线虫和小鼠为模型研究蛋白质量控制系统在神经发育和神经回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机制;
(2)通过基因筛选研究损伤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以及高通量筛选促进神经再生的小分子药物。

 

Q1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U-UoE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是浙江大学首次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设立的合作办学机构。您对这样一个全新模式的联合学院有怎样的期望呢?
我从2016年联合学院正式落成就开始参与这里的教学,对学院一步步发展壮大有切身的体会。联合学院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能够充分结合两校的优势,汇集了国内外优秀的师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生物医学优秀人才。我对学院未来的期待就像学院创始者们一直在提倡和推动的那样,希望能看到联合学院的专业更全面和多样化。目前学院有生物医学和生物信息学两个专业。在未来还会有新的侧重于不同方向的专业,在联合学院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医学体系,培养更多不同小领域方面的人才。


Q2

相比浙江大学本部的学生,您觉得我们这些在联合学院培养体制下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如何?
我觉得你们和浙江大学本部的学生都非常优秀。不过就我接触到的学生来看,你们比本部的同学们更愿意在课堂上提问,更愿意积极主动地跟老师交流。我觉得你们还可以更主动一点,我希望大家在课堂中随时有问题就提出来,比如说遇到一些不懂的或是我讲的不够清楚的地方,欢迎及时打断我,因为有问题的往往不仅是你一个人,你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能够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Q3

现在对于国内大部分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似乎成为了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不少ZJEers从大一寒假就开始进入实验室学习了,您觉得对我们来讲,现在就进入实验室学习有必要吗?另外如何安排实验室学习和正常学习的时间比较好呢?
进实验室学习对于你们来说肯定是有必要的,一方面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学习,另外一方面也能让你们提前对科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培养必要的动手能力。如果平时的课程学习能够保证的话,我觉得越早进入实验室越好。现在这两届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都在联系我和本部的老师们关于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事情,这非常好!但是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国际校区离紫金港校区的实验室太远了,而生物实验需要足够的、完整的时间。你们平时都有课,学期中只能在双休日过来,寒假期间很多研究生也需要放假回家,你们在实验室能够得到指导的时间也很短。所以我建议如果小长假或者寒假想了解一线科研的情况的话,可以调整一下目标,以了解感兴趣的实验室的课题方向以及阅读相关文献为主。而暑假期间可以抽一个月到两个月连续的完整的时间进实验室学习,完成一些小课题。

Q4

我们ZJEers现在已经开始接触essay和lab report这类专业写作,但是大部分同学仍然不清楚应该如何写出好的文章,您能给我们提一些好的建议吗?
首先大家不要担心,一开始写essay写得不好很正常,这样才有进步空间啊。而且其实你们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到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学习专业写作,你们还有大把的时间来不断练习改进。
生物专业写作跟一般的英文写作有点不一样,它会有一些固定的格式,对用词之类的有严格的要求,这都是需要系统性学习之后才知道的。提高写作可以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平时多读优秀的英文文献,了解专业写作的形式和要求,二是跟学院反映一下,增加类似tutorial的讲解生物专业写作的教学内容。

Q5

之前在朋友圈里热传的一张关于"达克效应"的图,在其中提到了在真正踏上"开悟之坡",走向"可持续的高原"前,我们将面临"绝望之谷"的考验。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段时期?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压方法?
你们现在远还没有到达“绝望之谷”的这个阶段,不过我实验室的研究生们现在大概都在“绝望之谷”吧(*^_^*)。做科研几年不出成果,或者做的很不错却被别人抢先发文章,这都是很常见的,到那个时候你们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绝望了,我从博士到博士后一路走过来对此也是深有体会的。我个人认为当你在绝望之谷的时候,对科学问题本能的好奇与兴趣是能够帮助你走到最后的源动力,比如说你就想知道一个人的手为什么长成这样,或者人和猩猩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这些本能的兴趣能够给你很大的动力继续下去。
关于如何度过绝望之谷我有几个建议。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是非常必要的。第二,需要始终跟上科学前进的步伐,接触和了解最前沿的研究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有时还能提供很棒的灵感。第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体系。当实验出不了结果的时候,我们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找出问题所在,这对走出困境很重要。第四,继续努力,不要轻言放弃。对科研来讲天赋很重要,但是时间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见到过不少很有天赋的学生,他们能提出很棒的问题,对一些科学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在进入实验室后成长却不如预期,就是因为不愿意花时间去琢磨,经历一次失败就放弃。事实上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们,90%的时间可能也是在错误的假设、错误的方法和negative data中度过的,所以你们也要先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失败就是科研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