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总览

2020届本科生的哈佛暑期科研成果发表于Neuron

时间:2020-12-11 阅读量:5 来源: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image.png

2020年12月04日, Neuron官网刊登了题为:Area Postrema Cell Types that Mediate Nausea-Associated Behavior的研究论文,通讯作者为哈佛医学院霍华德·休斯顿研究所研究员Stephen D. Liberles教授,作者依次序为张楚楚、Judith Kaye、蔡泽荣、王彦丹、Sara Prescott。

其中蔡泽荣为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2020届毕业生,这是其本科期间于哈佛大学科研时间的成果。

1.png

蔡泽荣同学与Stephen Liberles教授及张楚楚博士的合影


蔡泽荣同学于去年暑假在哈佛医学院HHMI研究员Stephen Liberles教授实验室进行暑期科研,在Liberles教授及第一作者张楚楚的指导下参与了这篇研究论文的部分工作。

2.png

实习时候的工作环境


作为ZJE 的学生,蔡泽荣和大多数ZJE同学一样,较早地开始培养科研能力,几乎每个假期都在享受实验室生活,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几段在哈佛的科研经历。

大一寒假的时候,加入浙江大学徐素宏教授的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大二暑假及大三寒假进入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的Thomas Schwarz教授实验室,进一步培养科研思维,并且在冷泉港亚洲会议进行课题展示。大三暑假在Stephen Liberles教授实验室提升科研素养,在暑期结束时在哈佛医学院细胞生物学部门进行展示。大四毕设回到Thomas Schwarz教授实验室。

据悉,除了此篇Neuron外,蔡同学本科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其中一个项目的文章已经投稿Neuron杂志,并且在进行二审,另一个项目也于近期在撰写相关论文并准备投稿。


文章大意

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常会感受到恶心。有非常多的因素会诱发恶心感,如误食有毒物质、服用药物等。恶心感的产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通过恶心激发呕吐从而迫使人们排出误食的有毒物质,但另一方面,癌症等疾病的治疗中产生的强烈恶心感使得部分患者不配合相应的治疗。人们试图通过部分药物减轻恶心感,然而与恶心感的相关机制仍然不清楚。理解恶心感的相关机制,使人们可以更好的控制恶心感,对于人们配合治疗方案,减轻恶心感等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在实验动物上切除其脑区并使其食用催吐剂的方式,发现切除脑区Area postrema (AP)使得动物对大部分的催吐剂无反应,因此,脑区AP被认为与恶心呕吐相关。AP位于脑干中的第四脑室,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该脑区虽然位于脑中,却位于血脑屏障之外,因此,该脑区可以很好的接触到血液中各种物质,比如多肽,激素,及小分子物质。


image.png


本研究第一个建立了Area Postrema脑区的细胞图谱,并揭示该脑区上与恶心感相关的神经环路,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恶心感的了解,对减缓人们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的恶心现象有重要意义。

主要工作:构建AP脑区的细胞图谱;特异性激活AP脑区神经元引起恶心感相关的逃避反应;特异性去除AP脑区神经元消除催吐剂引起的恶心逃避反应;研发AP脑区产生及抑制恶心感新的分子机制


文章网址: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0.11.010